第4版:视点评论 PDF版下载

栏目: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致敬最可爱的她们

版面: 视点评论

“金牌讲解员”和她的姐妹们:

用智慧和汗水弘扬抗美援朝精神


    位于辽宁省丹东市鸭绿江畔英华山上的抗美援朝纪念馆,是一座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朝运动历史的专题纪念馆。馆内有30多位专职或兼职讲解员,其中有9位是军嫂或曾经是军嫂,被誉为“九朵金花”,她们用智慧和汗水弘扬抗美援朝精神,构成一道亮丽风景线。在纪念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之际,本报以4位讲解员弘扬抗美援朝精神的故事,向“最可爱的人”致敬

    2020年9月19日,志愿军老战士在少先队员和讲解员的陪同下参观抗美援朝纪念馆。新华社记者 杨青/摄

    □ 姜玉坤

    裴亚男

    “问不倒”的金牌讲解员

    跨越1000多公里,“90后”讲解员裴亚男和同事于2023年2月26日,赴山东省沂源县探访了战斗英雄、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志愿军老战士朱彦夫。

    “讲了6年老英雄故事,今天终于见面了。”尽管有心理准备,可一见面,裴亚男还是被眼前这一幕震撼了:失去四肢和左眼的朱爷爷,虚弱地躺在床上……他没有讲述当年参加长津湖战役时的残酷,而是轻轻述说着他回村务农,带领百姓治理荒山、兴修水利、发展教育的故事。难以想象,这个没有双手、没有双腿的人,在长达25年的时间里,是如何带领乡亲拼搏奋斗的?

    “探访抗美援朝老前辈,除了崇敬之外,就是学习,吸取精神力量,充实自己。”裴亚男是一名军嫂,2017年到抗美援朝纪念馆工作,6年里,她只要有空闲,就想方设法去拜访抗美援朝老兵。城里的乡下的,省内的省外的,只要知道的都去探访。据不完全统计,短短5年,她和同事探访慰问抗美援朝老战士千余人次。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2019年11月30日—12月8日,第二届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在上海开赛,大赛历时9天,经过激烈角逐,抗美援朝纪念馆讲解员裴亚男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荣获全国十佳“金牌讲解员”。

    有一次,馆里来了一名喜爱读抗美援朝战争史的小男孩,由于他问的问题多、参观速度慢,裴亚男索性单独给他讲解,连午饭都没顾上吃。

    “这个孩子虽然是初一的学生,却提出了不少深层次的问题。”裴亚男笑着说,“当讲解员6年第一次遇到这个情况。幸亏我储备的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知识还足够,否则真可能被问蒙了。”

    纪念馆副馆长张校瑛说:“这种‘问不倒’既源于讲解员们日复一日的积累与学习,也离不开坚持探访抗美援朝老战士。”在抗美援朝纪念馆,每个讲解员都有着不同版本的讲解词,其中相当一部分讲解词的丰富与完善,都来自探访抗美援朝老兵。

    王俏

    让文物“说话”才能讲好抗美援朝故事

    “文物承载着历史文化的记忆,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红色基因。”担任讲解员11年来,王俏只要有时间就去征集抗美援朝文物。

    2014年,抗美援朝纪念馆启动改扩建工程,王俏利用工作余暇,加大文物征集力度。每次有志愿军老首长、老战士、抗美援朝支前人员及其子女、亲属等来参观,她都主动征集,结果在工作岗位上,为纪念馆征集了不少具有较高收藏和展示价值的革命文物。

    有一次,从上海来了两位抗美援朝老兵的后代,听了她声情并茂的讲解,尤其听完他们父亲所在部队参加的长津湖战役讲解后,当即表示要把家里的文物捐赠出来。回到上海家中不到一周,7件文物就被快递到纪念馆。

    下乡征集文物是件苦差事。路途远,翻山越岭,饥一顿饱一顿在所难免。可每次征集到文物后,她的“心里特别舒服”。每次出门,她与其他讲解员一起行动,征集文物时,她们总是“用心听、用心记、用心揣摩,形成不少‘文物背后的经典故事’,用于讲解之中”。

    “文物是纪念馆的‘魂’,只有让文物开口‘说话’,才能更多地讲好抗美援朝战争故事。”如今算下来,王俏直接或间接征集的文物少说也有上百件。

    在征集文物过程中,王俏也有意外收获。2013年,王俏到一位抗美援朝老兵家征集文物,与来探访这位老兵的邹纯章邂逅,结果谁也没想到,同是单身、同是丹东人的他们,两年后竟然因为那次偶遇结为伉俪。如今,两人还经常利用休假时间上山下乡征集文物。

    冷晓嫒

    抢救挖掘千余个红色故事

    “你们可来了!”年过九旬的抗美援朝老兵韩德彩一见到讲解员冷晓嫒就急切地念叨。

    冷晓嫒听了之后心里特别酸楚,她能感受到老人家的这种心情,更体会到对抗美援朝老战士进行抢救性挖掘战斗故事的重要意义。

    “到目前为止,我和全馆讲解员已经采访了690多位抗美援朝老战士,他们中最年轻的88岁,年龄最高的99岁。”回想采访历程,冷晓嫒感触颇深。尽管担任讲解员16年,可她大部分时间不是讲解而是为新讲解员实施培训。

    起初,冷晓嫒挖掘抗美援朝老兵故事,只是为了充实丰富纪念馆的讲解词,可后来她觉悟到:抢救挖掘抗美援朝故事,对人们了解“红色家谱”,接受精神洗礼,传承红色基因,激励人们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为此,她和其他讲解员坚持利用业余时间,请这些抗美援朝老兵口述当年在战火硝烟中看到、听到、经历过的战斗故事,用手机录制视频,并把录音整理成文字,对缺少细节内容的,就多方查找历史资料,一一核实,直至把内容补充翔实。可随着被采访人数的增多,她们越发觉得有些力不从心。于是,她们向丹东广播电视台发出倡议,很快广播电视台派记者加入了“抢救挖掘红色故事”的行动之中。

    “向健在的抗美援朝老战士进行抢救式挖掘故事,同行军打仗一样,要争分夺秒。”冷晓嫒说,大家都知道这项任务的重要性,几乎每天在和时间赛跑,力所能及地争取多采访一些抗美援朝老战士。有些年岁大、各种慢性病缠身的老兵,有的吐字不清,有的听力下降……与他们沟通交流比较困难。有时为挖掘一个故事,大家总是不厌其烦地打各种手语,有时不得不找老兵的儿女当“翻译”。“不管遇到多少困难,也要把老兵经历的战斗故事整理出来。”已抢救挖掘上千余个红色故事的冷晓嫒激动地说。

    陈晨

    编写出版6本抗美援朝书籍

    2022年3月17日,丹东市制定《在全市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实施方案》,把讲解员陈晨参与编写的6本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书籍列入全市党史学习教育教材。

    2012年,陈晨来到纪念馆当讲解员,由于她文字功底好,又善于研究,馆领导安排她兼职“抗美援朝精神”编委会编辑,后又任命她为馆内部刊物《抗美援朝精神研究》的执行编辑。

    陈晨萌生编写抗美援朝书籍的想法,源于一些参观者的建议:陈列馆展示的内容毕竟有限,何不利用接触抗美援朝老兵多的机会,编辑出版抗美援朝战争书籍,让更多的人学习抗美援朝精神呢?于是,她把编写抗美援朝战争书籍的想法,与纪念馆副馆长、研究员张校瑛作了汇报,结果两人的想法不谋而合。

    就在这时,从江苏淮安来了一位叫何衡昆的抗美援朝老兵,经过深入了解,陈晨得知他曾两次入朝参战,屡立军功。2000年9月,他作为团长,代表国家率领由50名志愿军英雄、模范、功臣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访朝代表团”访问朝鲜。听说何老想把自己参加抗美援朝那段经历写出来时,她立即向军史专家、抗美援朝精神研究会秘书长宋群基作了汇报。很快,他们决定为何老编辑出版一本书。于是,他们利用星期天、节假日的“业余”时间,整理何老的手记和回忆录,历时两年,终于在2017年出版了24万字的《老兵的家国情怀》。

    “挖掘红色教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是讲解员的又一职责。”纪念馆领导介绍,从2018年起,纪念馆成立工作专班,围绕抗美援朝战史、抗美援朝丹东遗址寻踪、抗美援朝老兵新历,编写、绘就《抗美援朝精神图谱》系列丛书,推出了《抗美援朝征战纪实》一书,成为学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开展党史和国防教育的教材。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