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要闻综合 PDF版下载

版面: 要闻综合

多管齐下共同建设中高龄劳动者友好社会

——破解职场年龄歧视系列报道之三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韵曦 高亚菲 

    □ 实习生 陈佳贺

    “‘35岁魔咒’这一现象的客观存在,既要理性看待,更需积极应对,多管齐下共同建设中高龄劳动者友好社会。”受访专家一致认为,“在职场中,应该更多看重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而不仅仅让其因年龄被‘一刀切’地忽视。”

    专家和从业者们呼吁,政府、社会应进一步完善法律和社会保障体系,保护中高龄职工合法权益。同时大力鼓励、支持大龄劳动者继续接受教育和培训,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在职场中的竞争力。对于“35+”的职场人来说,也应主动适应新的职场环境及竞争压力,跳出舒适圈,提升个人岗位胜任力,找准求变生存的前进方向。

    将年龄歧视纳入法律监管体系

    “要消除包括年龄歧视在内的各种就业歧视现象,首先还是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相关劳动法律法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国务院就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就业领域专家库成员李长安指出,在目前我国相关的劳动法律法规当中,虽然也多次提到反对、消除就业歧视,实现就业公平,但“更多的是将就业歧视集中在像性别、户籍等这些方面,对于年龄歧视实际上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做出明确规定。”

    “政府部门要把劳动力市场当中的各种歧视行为尽量考虑全面。特别是将年龄歧视等新现象均纳入法律监管体系。”李长安认为,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针对劳动者的年龄歧视作出明确列举,从而实现劳动力市场的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健全。

    须进一步加强完善的还有劳动保障的监察与执法。“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都会对劳动力市场的公平竞争产生严重影响,对劳动者本身也会造成很大冲击。所以在劳动执法过程中,要加强这方面的执法力度,凡是出现年龄歧视等就业歧视现象,要予以坚决打击。”李长安指出,提高用人单位的各种违法成本,这是确保法律法规落到实处、见到实效的重要途径。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副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首席专家陈建伟建议,要开展舆论宣传,营造平等就业环境,也要对重点行业和领域开展年龄歧视专项治理,“针对互联网行业、国企改革等存在年龄歧视问题的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治理行动,督促用人单位建立规范的招聘与晋升机制。”

    寻求个人、家庭、企业与社会之间效能的“最大公约数”

    加速培育人尽其才劳动力市场,营造友好的人才流转就业市场,需要相关政府部门更好地发挥服务功能。

    李长安认为,必须本着公平竞争的总原则,来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实际要求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要根据人力资源的特点、才能、技术水平、素质高低等做到人尽其才,并充分运用这些人力资源。”

    而构建一个就业友好的环境,实现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就要“不断改进政府管理的模式”。李长安建议,“政府要促进形成一个鼓励劳动者创业、通过就业实现自我价值的友好氛围,特别是要鼓励劳动者通过创业带动一大批劳动者实现就业,使每一个劳动者都能人尽其才。”

    陕西锦图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宋冬梅建议,政府应更多关注、提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培训。“随着无人工厂的出现,就会有很多新兴岗位缺乏人力供应,如机器人工艺工程师等,这样的新领域新需求正被不断开辟。”

    她还建议,政府应对个体经营,小团队、小微经营单元个性化需求予以更多支持。“当前,市场、职场环境瞬息万变,中小微企业都在寻求转型,有的向现代小型服务业发展,有的尝试零用工的‘合弄制’等新的企业用工和企业管理模式,这都是新的现象、趋势和新生代劳动者所需要的,政府应围绕年龄、人群等提供更加精耕细作的个性化政策支持与服务。”

    “今年,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发文鼓励用人单位拿出部分专业技术和管理岗位设置‘妈妈岗’,这既是一个柔性岗,也是一个智慧岗。”她力量创始人兼CEO卢步云认为,针对性的发展灵活用工且优势利用,也是另一种“35+”的就业选择,从而寻求个人、家庭、企业与社会之间效能的“最大公约数”。

    她还表示,“在就业扶持、培训扶持、税收减免、权益保障等方面,仍需要形成由政府主导、各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多群体受益的格局,联合推动构建‘35+’友好就业环境。”

    主动求变才是生存之道

    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客座教授郑磊看来,要提升个人职场竞争力,应坚持在大学毕业后,仍能保持15~25年的学习,让知识和技能不断适应社会需要。

    “只要能做到继续学习15年,就能跨过35岁职场荣枯线。”郑磊认为,但问题是,“很多人大学毕业后,几乎不再学习,而大学课堂里讲授的知识很多都亟待更新,止步于大学知识可能会让人与社会需求脱节。”

    郑磊的观点与今年37岁的娟子(化名)不谋而合。

    步入大龄劳动者群体,娟子并没有受到“35岁魔咒”的影响,反而实现了职业道路越走越宽。采访中,她向记者分享了自己作为一名大龄跨行转型求职者的心路历程。

    2009年,本科毕业的娟子开始踏入职场。10年后,33岁、生育了两个宝宝的娟子已经做到了国企办公室负责人,却果断选择转行,报考了厦门大学法律专业研究生。选择辞职读研,正是因为娟子不想再从事重复的行政工作,而是想换个发展方向,以自己的专业安身立命。

    2019年,她成功上岸、辞职入学。

    2022年毕业之际,36岁的她恰逢社会上弥漫起“35岁危机”的论调。“再次求职,我也感觉岗位明显变少了,但自身能力过硬的话,并没有太大压力。”当年7月,娟子仅用两个月成功就业,入职某房地产集团担任法务总监,薪资是以前的三倍。

    回顾自己的奋斗历程,娟子更添无穷动力。她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2009—2019年的十年间,她曾为了还清助学贷款、改善家人生活、提高薪资和市场竞争力而不断努力,并成为公司历史上最快晋升中层的员工。“当时曾有人跟我说,30岁之后,生活节奏应该慢一些,没必要去折腾自己。但我那时想的却是,我才30岁,正是开始拼搏与奋斗的最好年龄。”

    即使收获了理想工作,娟子仍在探索其他副业和继续提升学历的可能。“希望未来能够整合自己的资源,开启轻创业的模式。”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