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陈姝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景韵润
自7月29日晚起,北京连续多天强降雨,直到8月2日上午,天总算变晴了。
就在太阳出来的那一刻,89岁的李凤琴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只见她很平静地坐在救灾专用折叠床上,床尾摆放着叠好的毛巾毯。这是李凤琴住在北京市门头沟区三家店小学安置点的第三天。
“7月31日,大概中午一点多,我看到我住的那间屋子的墙面裂了一个缝,就在我还没有回过神的一瞬间,屋门前的路塌陷了,我的儿媳摔了一跤,骨折了,所幸没有生命危险,儿媳住进了医院,我和我儿子被村委会工作人员送到了三家店小学安置点。”李凤琴回忆起遭遇洪灾时的场景,她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自己很幸运,一家人及时被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到这里安心多了,为了解决夜里上厕所问题,安置点还特意给我准备了坐便。”李凤琴说,尽管现在回不去家了,但是在这里也能感受到家的温馨。
与李凤琴感同身受的是一位62岁的居民韩立喧,她在8月1日上午来到三家店小学。
“见过这么大的雨,没见过这么大的灾害。这一次下雨时间长,所幸现在没有生命危险。在三家店小学安置点不用担心吃住,住宿、喝水、一日三餐都有保障。”韩立喧感慨道。
北京门头沟区三家店小学是一所有着百年传承的老校,走进校园,古色古香的建筑,郁郁葱葱的树木,与往常不一样的是,这次有十间教室被临时改成了安置房。
记者走进一间安置房看到,一张张救灾专用折叠床,一箱箱矿泉水、火腿肠、方便面等食品有序摆放着,其中的一个角落里还有不少书籍引人注目。
“昨天一位老师和几个孩子就在这里互动,一起安心地读书、学习。”三家店小学党支部书记、小学校长田俊晓介绍,在接到安置转移人员的通知后,他们特意安排了10间教室,不仅做了防蚊虫准备,还特意准备了阅读区,丰富文化生活。
门头沟区龙泉镇人民政府二级调研员刘成文介绍,这次安置点保障了60多名受灾群众,白天和夜里都有值班人员,还专门安排了医生、学校老师做志愿者,有些受灾群众以前还在三家店学校读过书,熟悉环境,所以这次来到三家店小学,情绪比较稳定。
在生活井然有序的安置点内,有一群女性留下了忙碌的身影。
“31日轮到我在学校值班值守。因为预报过当天会有大暴雨,我担心暴雨来时无法按时到学校,于是选择早点出发。”三家店小学附属幼儿园老师韩中悦回忆,她在7点多顺利抵达学校,到学校后,先巡视校园,接着走进教学楼看望前一天转移到学校的村民,正巧碰到了学生和学生的家长。一个学生的奶奶告诉韩中悦,孩子过来后一直在玩游戏机,还时不时下楼玩水抓蜗牛,家人都不放心。
“我就在想我能做点什么呢。”后来雨势越来越大,学校陆陆续续接收了很多安置的居民,韩中悦便让年龄稍大的学生参与照顾安置到三家店小学的居民。
韩中悦在工作期间发现,这些居民中有很多人是带着小朋友来的,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她很擅长陪小朋友一起玩游戏、做活动,于是她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孩子们围坐在一起看书、画画、捏泥、唱歌、聊天。
“一开始大家很害羞,但是慢慢地孩子们就放开了,我们一起有说有笑,度过了一天。”韩中悦说,因为暴雨,当晚她没有回家,选择继续在学校值守。
“坚守在岗位上,做好我的工作,就是我在这个特殊时期应该贡献的一份力量。”韩中悦说。
门头沟区龙泉镇总工会副主席杜志琴告诉记者,只要安置点的村民有问题提出来,我们就会想办法解决。家住东南街社区一位65岁的奶奶,想回去洗漱,但是雨一直在下,为了安全起见,工作人员建议她先别回家,然后帮奶奶接了热水,并稍微擦洗了一下,奶奶感到很舒心,为安置点无微不至的照顾点赞。
“31日那天的雨是最大的,那是我第一回见这么大的雨,路上水流很急,积水也很深,寸步难行,走在去学校的路上,我的心里有点儿害怕,但是想着要尽快给大家送早餐,我们就互相鼓劲儿,一起穿过小胡同,顺利到达了学校。”门头沟区龙泉镇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王辛玉告诉记者,安置点就是要为安置转移人员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在这里大家团结一心,协调合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相信一定能早日渡过难关。
截至记者发稿前,大部分居民都安全返回到家中,还有三名居民,因为他们的房屋受灾比较严重,依然住在三家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