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改变“流大汗、出大力”的传统作业方式,推动“汗水经济”转化为“智慧经济”。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建
■ 王丹青
“偌大的码头作业现场见不到一个人影,只有装卸设备在自动运行;所有设备都是电力驱动,没有机械轰鸣声;工人搬到宽敞舒适的室内,从低头掰手柄变为抬头点鼠标。”
看着眼前高效运作的“大港重器”,山东港口青岛新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时代楷模”李永翠骄傲不已,在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桥吊单机作业效率达到60.18自然箱/小时,第九次刷新公司保持的自动化码头装卸效率世界纪录;单台桥吊昼夜在港装卸集装箱量突破1100自然箱,比全球同类码头高出19%。
作为“连钢创新团队”的唯一女性核心成员,十年间,李永翠和她的团队将一个个“不可能”变成现实,奋力改写我国港口“大而不强”的历史,勇攀一个又一个“智造”高峰。
种下“科技强港”的梦想
2001年,大学毕业的李永翠来到青岛港,被分配到集装箱码头。李永翠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那时的码头还是传统的作业模式,即使环境相对较好的码头,工人们也大多户外作业。“户外作业安全风险很大。”李永翠解释,装卸工站在车流里,戴着厚厚的手套拆装加固件,一不小心很可能受伤;在杂货和散货码头,工人们天天和矿粉、煤炭打交道,几乎“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
看着工人师傅们在恶劣条件中坚守岗位,刚参加工作的李永翠有了一个梦想:“有一天,能通过科技创新改变这种传统的作业方式。”接下来的几年间,李永翠参与了青岛港最早的集装箱码头管理系统等多个信息化项目的研发,当看到机械设备的装卸效率越来越高,科学技术逐步转化为码头一线的生产力时,她隐隐地感觉到,梦想成真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2013年10月,李永翠和业务、设备、土建等方面的8名成员组建“连钢创新团队”,开始向着“建设自动化码头”这一目标冲击。她和团队希望能够彻底改变“码头工人流大汗、出大力”的传统作业方式,推动“汗水经济”转化为“智慧经济”。
“土专家”勇闯“无人区”
没经验、没资料,更没有外援,李永翠和团队成员笑称自己是“土专家”,在建设自动化码头的道路上“从零开始”。
为了获得有关资料,李永翠等人曾到荷兰、德国自动化码头学习考察。让他们没想到的是,那是一趟“走马观花式的考察”。参观过程中不准下车、不准拍照,外方不透露任何技术和数据。即便之后掌握核心技术的国外垄断企业向他们提出了合作意向,条件也非常苛刻,不仅以天价软件捆绑销售硬件,而且系统不能进行优化改进,永远只能使用原始交付状态。
“接受了这样的条件,就脱离了青岛港自身的发展实际,陷入国外的垄断陷阱。”李永翠等团队成员认为,“自动化码头欧美人有专利,但绝不是他们的专属。他们能建,我们也能建,而且一定要建得比他们更好!”
之后,“连钢创新团队”8位“土专家”铆足了劲,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跑现场、做方案,累计召开了3000多次技术分析论证会……最终,在国外需要十多家公司、花费至少三年时间才能完成的方案,“连钢创新团队”仅用15个月,就打破了国外自动化码头按部就班的“串联”建设模式,以“土建施工与设备制造同步推进、系统研发与集成测试一并进行”的“并联”模式,大幅压缩工程周期。
经历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2017年5月,“连钢创新团队”自主设计、研发、建设的自动化码头正式开业,接受来自全世界的检阅。数据显示,开业首船的作业效率达到每小时装卸26.1个集装箱,整条船安全、高效地提前完成了作业计划。“这是国外自动化码头在稳定运行条件下都很难做到的。”李永翠自豪地说。
超越式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
在自动化码头的建设过程中,李永翠和团队遭遇的“卡脖子”问题并不在少数。例如,为解决“自动导引车调度管理软件”的技术问题,李永翠带领团队经历了121天封闭式研发,终于取得突破。
此后,李永翠又带领她的软件研发团队自主研发出自动化码头智能管控系统A-TOS,各项性能指标超越国外成熟运行30多年的同类产品,对自动化码头建设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和里程碑意义。
“我们的软件研发团队一多半都是年轻女职工。在研发过程中,她们翻烂了几十本专业书籍,学习了上万小时的视频资料;自我推翻了30多个系统架构设计方案,进行了上百次原型设计论证。”李永翠话语里满是骄傲。
在一次次突破技术垄断中,李永翠和团队还大胆地进行自我突破。根据集装箱堆场建设规范要求,箱角梁高低差控制在15毫米以内。为了提高堆场设备的运行效率,李永翠和团队大胆提出,把误差降低到2.5毫米。
“业内都认为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李永翠仍然坚持,带领团队反复对比研究,创新工艺,在不增加成本和工期的前提下,实现了“2.5毫米”精度,实测高低差仅1毫米,打造了近乎“纯平”的堆场,创造一项新的行业标准。
凭借多年的实干业绩,李永翠获评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航运科技十大人物、山东省“勇于创新奖”先进个人等;创新成果获评中国港口协会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
“我曾到伦敦参加全球自动化码头峰会并发表演讲。以前,这样的会议从不邀请亚洲港口参会,而当我作为中国港口代表,以经验分享的形式登台,赢得了大家的肯定和掌声。他们眼中流露出的,是发自内心的认可与尊重。”李永翠自信地说。
当前,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已经进入三期工程,李永翠和团队正在新一轮的征程上实现着新的突破——他们瞄准智慧绿色港口重大装备全自主关键技术研发,正全面构建自主可控“五大系统”。“我们有幸赶上了祖国强盛、科技繁荣的伟大时代,要以中国人的骨气、志气为自立自强的中国港口建设贡献力量,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李永翠的话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