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PDF版下载

栏目: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版面: 要闻

高效服务 治理精细 宜居宜业

用心用情唱响首都人民美好生活之歌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陈姝 耿兴敏

    治理后的水域有了什么样的变化?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展如何?背街小巷环境治理又取得了什么成效……

    近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北京主题采访活动,深入首都城市建设一线,感受人民美好生活,探访北京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的进展和成效。

    以“交钥匙”方式支持雄安新区建设

    走进雄安北海幼儿园,红白色相间的教学楼、宽敞明亮的教室、崭新的桌椅板凳映入眼帘,室内设备齐全,室外还有供孩子们游玩的乐园,一艘写有“北海之星”的木船格外醒目。

    北京市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总监檀军蕾告诉记者,项目室内外设计均从幼儿视角出发,以灵动多变的形式进行户内布局。在安全防范管理方面,项目按照“全园无盲区”的原则配置了视频监控系统,各教室内的视频监控系统除设置常规的映像采集功能外,还在监控系统中增加了拾音系统,可大幅提升幼儿园安全防范能力。

    2017年8月,京冀两省市政府签署《关于共同推进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北京市以“交钥匙”方式,支持雄安新区新建幼儿园、小学、完全中学、综合医院各1所。

    记者在雄安史家胡同小学、北京四中雄安校区相继看到了崭新的教学楼,室内教学设备齐全。截至2023年4月,北京援建的三所“交钥匙”学校全部竣工交付。按照委托办学协议,三所签约学校将承担后续办学工作,引入先进办学理念和教育管理经验,推动北京优质教育资源向雄安新区延伸布局,辐射引领雄安新区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北京优质医疗资源也将在雄安新区得到延续。除雄安宣武医院外,雄安新区还与北京市卫健系统深化京雄医疗卫生领域合作,充分发挥北京技术资源优势,采取定期坐诊、基层义诊、现场教学等形式精准对口帮扶,不断推动雄安新区医疗卫生事业取得新进展。

    加强人文环境综合治理增强群众幸福感

    炎炎夏日,记者在北京市大兴区新凤河流域区段,看到清澈的河水涓涓而流,两岸树木郁郁葱葱,盛开着的千屈菜紫色花儿格外芬芳,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而6年前,新凤河的景象截然相反,被居民们称为臭水河。短短几年时间,新凤河迎来了新的面貌。

    北京北控兴凤水环境治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牛奕娜告诉记者,2017年3月,大兴区人民政府启动实施大兴区新凤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PPP项目,按照“自然恢复为主,人为适度干预”的修复思路,自2017年开工,2020年初步完工后开始试运营,两年以来新凤河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已达到中等至良好水平。

    “以前,我们都是把窗户关起来的,要不就会闻见河水的臭味。现在每天都打开窗户,看看河边的景色,空气好了,心情也好了。”家住新凤河的李大爷说,如今,他每天都会沿着河堤散步。

    治理后的新凤河2020年入选北京市优美河湖名单。2021年4月,新凤河流域综合治理PPP项目入选国家发改委绿色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典型案例。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在全市开展水生态状况监测,目前水生态状况总体良好,水生生物物种丰富,全市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拒马河、泃河五大主干河流26年来首次全部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

    水更清了,天更蓝了,居民的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干净,居民的笑容更灿烂了……

    “现在有了立体停车场,每次回家再也不需要在胡同里‘抢’车位了,胡同里面一下子豁亮了,邻居之间更和睦了。”在东城区内务部街生活了近30年的王先生说。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李如刚介绍,自2017年起,北京市先后6年开展两个轮次的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首都背街小巷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善。今年,北京全市计划开展1620条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治理任务,其中精品街巷171条、优美街巷1124条、达标街巷325条。

    “我几乎每天都会来内务部27号院走走,有时候是来跳跳舞,有时候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我们的老年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年近70岁的瑞女士微笑道,内务部街27号院原是一处单位办公场所,经过腾退搬迁,现在成为街道的社区文化生活馆,是一处集艺术、文化、体育、创新生活方式为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

    与瑞女士有着相同感受的是住在西城区宫门口东西岔胡同40多年的朱宝蓝。“改造后的胡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违建没有了,曾经脏乱差的环境变成了干净整洁的街道,生活也更便利。”朱宝蓝说道。

    李如刚表示,下一步,北京市将把深化背街小巷精细化治理作为推动首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新一轮背街小巷精细化治理重在巩固治理成果、传承历史文化、完善服务功能,营造高品质的现代生活空间。

    文化科技赋能满足市民美好生活的新需要

    “如果对甲骨文感兴趣,可以随机抽一张小纸条,小纸条上写有数字编码,再查阅下数字编码对应什么汉字。”一位工作人员话音刚落,观众们争先恐后地从纸盒里抽取小纸条。这是记者在北京798CUBE展览“白洞:甲骨文的奥秘与当代表意”现场见到的一幕。

    798艺术区负责人杨进维介绍,798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先后举办了毕加索、安迪·沃霍尔、莫兰迪等国际艺术名家作品展览,还打造沉浸式甲骨文主题夜市,开展了互动游戏、美食品尝、集章抽奖等活动,吸引200余家品牌商铺参与。

    杨进维告诉记者,沉浸式甲骨文主题夜市,在帮助游客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活跃了周边社区的夜经济,活动期间园区夜间客流增长了65.38%,不少游客反映晚7点后的798艺术区迸发了新活力。

    在一个细雨纷纷的上午,记者走进首创·郎园Station,园内的红砖厂房、钢结构塔吊,提醒着人们城市工业时代的历史记忆,让人感受到一种别样的潮流风格。

    据悉,首创·郎园Station前身为北京纺织仓库,经过改造后已成为北京文化消费新地标。园区坚持“文化产业+文化消费+文化内容”的融合运营模式,在8000㎡的文化艺术空间内举办大量文化活动,打造文化消费新场景,已引入新消费品牌70余家。

    “2022年,认定的北京市级文化产业园区达97家,郎园Vintage、798艺术区、751D·PARK北京时尚设计广场、隆福寺文创园等园区正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地、城市更新的承载地、文化科技融合的创新地、优质文化企业的集聚地、市民文化消费的打卡地,不断满足市民美好生活的新需要。”北京市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发展指导处处长邹璐巍表示,下一步,北京将不断提升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