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发展·乡村 PDF版下载

栏目:巾帼新农人

版面: 发展·乡村

从杂交水稻制种到优质稻、油菜全链式生产回收,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等,“80后”返乡“新农人”将田间梦变成助农梦——

蒲丹丹:用新科技描绘兴农梦


    ■ 邵伟 钟屿右 吴爱艳

    晌午时分,太阳正烈。在湖南省怀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新厂镇炮团村的一处田野里,禾苗长势欣欣向荣。7年前,在城里开影楼的蒲丹丹返乡成为一名“新农人”。2017年以来,从单纯的杂交水稻制种到优质稻、油菜全链式生产回收,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等,蒲丹丹不断壮大自己的产业,在学习中更新观念,利用新技术、新模式带领附近乡民走上致富路。短短几年,她的水稻种植面积已经发展到3000余亩,可向市场提供优质水稻良种60万公斤,提供农村就业岗位1000余人。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决定着整个粮食产业链的质量和效益。作为国家级制种大县,靖州县肥沃的土地孕育了优质的杂交水稻种子,制种产业在这里蓬勃发展。

    中专毕业后,蒲丹丹开过服装店、影楼。与制种行业结缘,是因为和丈夫的相识。蒲丹丹的丈夫是安江人,家中从事制种业。在他的家乡,有“农学泰斗”袁隆平躬耕30多年的安江农校,农业文化厚重。像是看到了创业的“新大陆”一般,蒲丹丹毅然决然投身制种行业。她不仅要当一位农民,还要做得出色,要从靠天吃饭的“老农人”逐步转向靠技术吃饭的“新农人”。

    每当春种农忙时节,炮团村的大片水田里一派繁忙景象,工人们忙碌着将一株株制种水稻秧苗移栽到田中。蒲丹丹一会儿指挥工人们种田,一会儿走在田间巡视秧苗长势,一会儿直接上手下田栽秧……经过几年的田间锻炼,蒲丹丹早已能够独当一面。无论是传统的秧苗栽种,还是新型农机操作,她都游刃有余,活脱脱一个经验丰富的“新农人”。

    刚回乡的蒲丹丹可没有这么老练,有时下田甚至分不清秧苗和杂草。“那些老姐姐们都笑我呢!”想到当初的稚嫩模样,蒲丹丹忍俊不禁。

    学认秧苗成了蒲丹丹的第一课,摸爬于田间地头成了家常便饭。尽管皮肤被晒得越来越黑,但是蒲丹丹制种的本领越来越强。育秧育种、插秧播种、追肥打药、农机使用、烘干收储、加工销售……遇到不懂的问题她就及时向家人、老农请教,经常与家人讨论如何种出优质的杂交水稻种子,直到深夜还不断复盘制种经验。

    随着耕作经验和效率的提升,蒲丹丹种植的规模不断扩大,“现在制种是机械与人工相结合,我们运用无人机之类的新科技来作业。”蒲丹丹说。在她的眼中,制种不是简单粗放的事情,而是一项精细活儿。

    “虽然精细化的管理养护成本高了,但是产量也会更高,质量会更好,收益也会更可观。为了让更多的农户用到优质的杂交水稻种子,我们成立了亿农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争取把品牌打出去。这样可以让家乡的留守老人与妇女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蒲丹丹表示,只有充分发挥靖州“物种变异天堂”的区位、气候和资源优势,按照“产业园区+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才能让自己的事业走得更加长久。对于没有足够农机具或没有劳动能力的农户,她采用土地流转的方式,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进行种植。她雇佣当地农民春播、插秧、追肥等,保证他们能有一份稳定的额外收入。

    在3000余亩肥沃的土地上,蒲丹丹将田间梦变成助农梦。她在这里享受着泥土的清香,沉醉于收获的满足。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