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丽
□ 周叶青 刘书
“一定要争气”,在李阳老家床头上方,五个字娟秀有力。那是李阳在小学时一笔一画所写,与之朝夕相处十多年,直至搬家,字迹依然清晰。
小学课文《一定要争气》讲述的是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青少年时期立志为自己、为祖国争气而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两件事,表达了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
学完这篇课文,在小学生李阳心中,拥有了朴素的家国情怀:为自己、为祖国争气。所以他将志向写在床头,时时激励自己。
2022年金秋十月,万众瞩目的党的二十大会场,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报告引发了阵阵掌声。台下,一名空军少校听得格外认真,当听到报告中提出“增加新域新质作战力量比重,加快无人智能作战力量发展”时,李阳心潮澎湃,“人生脚步与时代节拍共振,就不只是内心的共鸣。”曾经的有志少年已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新时代革命军人。
“我们是天空之眼,是尖刀利刃,是探路先锋。”身为全军首支察打一体无人机部队的一员,李阳经历了换装改装、融入体系、任务淬炼、挖潜拓能等重重考验,牵头创新10多套战法,出色完成50余次重大任务,取得了骄人成绩,并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光荣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
笃定的选择
李阳的父亲李波是一名退伍军人,平日话不多的父亲却总爱给小李阳讲述军营生活,参军的梦想也慢慢地在他心里扎下了根。但父母对孩子的成长之路,并未过多干涉,而是尊重并支持孩子的选择,这是父母与李阳独有的默契。
所以报名空军飞行员招飞,父母刚开始并不知情。初检过关,李阳才将想法告诉父母。知情后的父母内心是高兴的,他们认为这是一个家庭的荣耀;同时也是严肃的,父母告诉李阳:参军报国不是一句空谈,要付诸实际行动。
在航校期间,李阳一路过关斩将、表现出色,毕业时面临飞多种机型或改地面参谋多种选择。
“下一步,该怎么走?”李阳问自己。
“军人就应从战争发展中寻找自己的职业未来。”教员的一席话让李阳豁然开朗,军人要“谋进路”而不是“谋退路”,要从战位中找准定位。
无人作战正在深刻改变战争面貌。作为全军首支察打一体无人机,是为战而生、为战而建的,身为拳头力量和种子团队,一亮相就注定是一个创业者、负重者、追赶者。
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和向往,仿佛刻在李阳的基因里。加入这支新质力量部队,对李阳来说是再一次笃定的选择。
家书抵万金
李阳踏上了远行西进的道路。新部队位于黄沙漫卷的大漠边关,是快递不包邮的地方。他仍记得刚到新单位门口时,黄沙漫漫,吹得人睁不开眼睛。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这句话曾在书本里一闪而过,如今说出来却字字千钧。远离繁华,大漠戈壁的荒凉不仅没有让李阳退缩,反而激活了他排除万难深研无人机的热情和决心。
“李阳总是很阳光,很正能量。”这是战友一致的评价。能量何来?对李阳来说,能量来自心中的信仰,来自家人最坚定的支持。他仍清晰地记得刚入伍时,与父母往来的家书:
“你在信中说训练强度很大,怕自己落后别人,我们很是担心,望你一定要坚持。”
“有时实在累了,就想想这是你一直追求的梦想,也许会冲淡很多疲惫。爸爸妈妈就是这样,每当想你时,我们会很自豪地说,孩子长大了,他正在追求美好的理想,实现着人生价值。”
母亲刘从香也珍藏着写给李阳的一封封家书。对父母而言,这是一种念想,但对李阳来说,家书抵万金,是支撑他向阳而生的力量。
从飞有人机到飞无人机,一字之差带来天壤之别。驾驶歼击机是用身心去感知飞行态势,操控无人机是用大脑去构建战场。隔着屏幕、隔着数据、隔着千里,要处理信息传输的延时,实现“人机合一”,新手往往有一种“失控感”。
李阳从无人机装备理论学起,从内在运行机理研起,从基本操作练起,背记、摘抄、默画,实操、总结、提高,一有空儿就琢磨、一有时间就模拟训练,成天浸泡在飞行当中,技战术水平提高很快,成为同批战友最早改出来、最先执行任务的,不到两年就完成两型无人机改装。
飞出一片天
该团《大事记》,一个个“首次”格外亮眼,李阳创造的首次也很多:首次临界高度实弹打靶、某型无人机首次打击移动目标等。
有人问李阳,最想飞哪种机型?“飞哪种机型还真不是我的追求。”李阳诚恳作答,关于未来空战,他有更大的志向。
“无人机是新质力量,就是要重新定义战场,打破条条框框,敢想敢干,飞出一片天地来!”李阳带队飞海疆、赴大漠、上高原,亲历多个联合演训场,与多军兵种、多型武器展开体系合练。
正是这种拼劲闯劲和研究攻关的韧劲,李阳和战友们深挖装备潜能,先后主导突破了多项重大技术难题,形成一系列战法打法,让无人机逐渐走近战场中央,成为不可或缺的新角色。
“未来已来,时不我待。”对于大队长李阳,作训参谋周志杰评价:“无人机发展的走向,在联合作战中的定位,李阳总是站在制高点前瞻思考。”
“我要是会分身就好了。”李阳总是加班加点,迫不及待地想快点实现心中的想法,面对丈夫的自我加压,妻子马艳总是用最开朗的笑声打气:“我相信你能行的!”
李阳和妻子既是远距离陪伴的爱人,又是最懂彼此的朋友,尽管一直是分居两地,妻子却没有任何怨言。“虽然不能天天相伴,但我能感受到他的阳光自信,总能照顾到我的情绪。”在马艳眼里,爱人李阳一直带给身边人正能量,更是她的骄傲。
“家人一直支持我飞。”提及家人,李阳因自己长时间“缺席”有些愧疚,言语中也多了些温柔,但他永远记得母亲刘从香的那句话:没有祖国大家,哪有我们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