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建
□ 王丹青
发展是目的,高质量是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次赴山东考察调研,为山东高质量发展把舵领航。实现高质量发展,是生活在山东的1亿人民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必由之路。
近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团前往山东多地。齐鲁大地上,一个个令人振奋的“山东奇迹”不断发生:
仅10微米厚、薄如蝉翼的质子交换膜为氢能燃料电池汽车发动机的核心部件换上“中国芯”,寿命是国外产品的1.5倍。
2022年12月4日,由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组建运行的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2万粒马铃薯实生籽搭乘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奔赴太空,这些种子于今年1月被顺利运回研究中心,今年5月在乐陵已经长成微型薯,预计明年5月将在内蒙古的部分大田里进行种植评价……
能够“上天入地”的创新力,为“进山入海”的产业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他们最终汇聚成文化的力量,滋养着这片土地,滋养着一个又一个“山东奇迹”。自信的山东,正阔步走上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创新,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
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三角农高区视察时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对“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山东省农科院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研究院院长贾曦和团队有着自己的思考。“我们计划在做好耐盐碱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工作的基础上,努力实现种地和养地相结合,让盐碱地越种越肥。”
这并非易事。选育耐盐碱品种,既要从现有品种中筛选耐盐碱度高的,又要培育新品种,如同“大海捞针”。截至目前,这里已搜集保存耐盐植物种质资源1.8万份,选育苜蓿、燕麦、小黑麦、甜高粱、藜麦等新品种(系)37个,示范推广9.2万亩,亩增效益15%~20%。
“下一步我们要做的是成果的转化应用,努力把专家试验田里的产量变成老百姓大田里的实际产量。”贾曦告诉记者。
7月底的黄河入海口,呈现出“黄蓝交汇”的壮观场景。如同这不竭的创新力一路航行,由沙入水。
濒临黄海,一座高64米、占地22亩的钢结构吸引着来人的目光。这里是位于海阳南部的东方航天港海上发射技术服务港垂直保障厂房。未来,运载火箭的吊装,箭上单元仪器的测试和安装,以及火箭分系统测试、匹配检查、全箭检查,火箭与卫星的对接等,都将在这里完成。
这里是我国唯一的海上发射母港。3年多来,37颗卫星从这里出发,从深蓝飞向星空。海阳的航天高科技产业集群,也从这里出发。据介绍,东方航天港规划了海上发射技术服务港和航天产业制造园区、航天产业配套园区、航天应用文旅园区,重大工程已累计签约项目15个,总投资263.7亿元,涵盖了星箭制造、卫星应用、高端配套等多个领域。
下半年,东方航天港预计实施7次海上发射任务。与此同时,东方航天港产业园区的中国长征火箭、东方空间、星河动力、九天行歌等火箭研发制造及核心配套项目正在全面推进,“星上天(构建空天信息服务能力)船下水(打造海上发射新能力)箭落地(提升火箭总装总测能力)”将在这里成为现实。
产业,要以人民的幸福生活为目标
淄博,这颗曾经在我国重工业版图上焕发光芒的明珠,如今正在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上重现昔日辉煌,目前共有光伏、风电企业31家,储能企业20家。
齐鲁储能谷,正是淄博重点打造的“样板”之一。
据介绍,齐鲁储能谷以储能为核心产业,由零碳智慧产业园、固态锂电池产业园、先进储能装备创新产业园以及零碳智慧研究院组成,形成了储能、光伏及海上风电柔性传输国内产业链最全的三大产业。
“国家‘双碳’目标引领下,风光电开发、储能设施建设正成为新的发展趋势。”淄博景能科技有限公司在齐鲁储能谷投资了多个项目,公司董事长李轶群告诉记者,“齐鲁储能谷布局光伏生产线,产品将陆续发往全国各地,总共会为全国减少360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110万吨的煤炭使用量。”在他看来,齐鲁储能谷聚合、打通了风电、光伏及电芯上下游链条,竞争优势初步显现,前景可期。
在距离淄博110公里的另一个城市,也有一抹绿色沁人心脾。
潍坊寿光,一个被称作“中国蔬菜之乡”的城市,正为了丰富全国人民的菜篮子,不断在这片绿色的土地上耕耘。
在“蔬菜小镇”——丹河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内,“从一粒种子到一盘菜”的故事正在上演。
种子,农业的芯片,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如果说在过去,寿光曾以“蔬菜大棚”这一技术分走中国蔬菜产业的“半壁江山”,那么在今天,寿光正尝试打造蔬菜产业的“中国芯”,守好“江山”。
据寿光市蔬菜产业发展中心干部范立国介绍,目前,寿光从事蔬菜育种的企业达到15家,其中7家获批省级技术研发中心,自主研发蔬菜品种178个,种苗年繁育能力18亿株,占山东省的近1/4,产值突破10亿元,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国家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2021年,寿光纳入《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国家级蔬菜种业创新基地建设布局。目前,获批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企业2家,入选国家农作物种业阵型企业1家,国家育种联合攻关阵型企业1家,中国蔬菜种业信用骨干企业3家。
数据显示,通过品种示范推广,寿光市国产蔬菜种子市场占有率由2010年的54%提升到现在的70%以上。其中,黄瓜、圆茄、丝瓜、苦瓜、豆类、西葫芦、甜瓜、樱桃番茄等作物已达到90%以上。
自信,要让全世界看到中国之美
2022年8月4日至7日,一幅名为《盛世长虹》的巨幅工笔画亮相纽约时代广场。画面中雍容华贵的牡丹、气势宏伟的黄河、苍劲有力的汉字,吸引着人群的目光。
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幅充满了中国元素的画作,诞生于山东西南部的一座小城。菏泽巨野,以画闻名,农民画产业每年可实现综合产值20亿元。
在巨野,书画产业从业人员2万余人,其中,女农民画师占80%左右。这群农民画师的手也曾握着沉重的锄头,如今却握住纤细的画笔,创造出惊艳世界的中国画。
而在菏泽曹县,有人则将中国画绣在了汉服上,中国元素的碰撞,让这座被网友称作“宇宙中心”的县城再次“火出圈”。数据显示,曹县现有汉服上下游企业2186家,网店12797个,印花机883台、绣花机3576台,汉服从业者接近10万人。
曹县电商行业妇联副主席、辰霏服饰有限公司设计总经理孟晓霞用手抚摸着一件马面裙,言谈之间满是骄傲与自豪:“这是我最满意的作品之一。”她将菏泽的牡丹绣在了面料上,以此表达她对这座城市的爱意。不仅如此,孟晓霞还将《千里江山图》“画”在了汉服上,走动之间,裙摆盈盈,尽显“青绿之美”。
从曹县大集镇淘宝产业园电商办主任张慧的讲述中,我们还原出了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曹县发展史”。
2010年,在大集镇丁楼村任庆生、周爱华夫妻的带动下,农村妇女开始尝试在家裁制影楼服装,并放到淘宝售卖。要知道,曹县的影楼服装在过去都是肩挑手扛式前往外地售卖。谁也没能想到,这批农村妇女的“触网”,揭开了曹县服装产业蜕变的序幕。
很快,隐藏在农户家中的淘宝店便以燎原之势铺满大集镇乃至整个曹县。张慧作为电商办主任,亲眼见证并亲身参与了这些淘宝店从“野蛮生长”到“规模化成长”的过程。为了更好地服务有需要的电商从业者、规范大集镇的电商产业发展,大集镇淘宝产业园应运而生。目前,一期、二期运营良好,年销售收入可达到10亿元,直接带动就业人口3000余人,其中70%~80%为农村妇女,三期大集舞会海仓物流园正在建设中。
2020年,机会再次垂青这座小城。一股“汉服热”席卷而来。随着国潮的崛起,这种新奇的服饰所代表的“汉服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曹县人再次意识到,仅靠改造演出服打造的“初代汉服”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了,是时候创造出文化与美感兼具的“原创汉服”了。
孟晓霞就是其中一位原创设计师。在她看来,设计汉服并不仅仅是一份工作、一次创业,更是将她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爱融入其中的一次尝试。前段时间,孟晓霞身穿自己亲手设计制作的汉服到外地度假,在火车上,有同行的陌生人询问:“你的衣服是结婚用的礼服吗?”孟晓霞解释说:“这是汉服,是咱们中国的传统服饰,这也是我亲手设计的。”对方听完连连称赞:“真是挺漂亮的。”
回忆起这段旅行中的小插曲,孟晓霞仍能感受到当时的那股自信,“我希望在未来,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更多人了解汉服、了解汉服背后的中华传统文化,从而爱上汉服。”为了这个目标,孟晓霞设计了一系列“亲子汉服”,“学习、了解、传播汉服文化也可以试着‘从娃娃抓起’,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对汉服很熟悉,那么相信等他长大了,也一定会持续热爱汉服文化。”孟晓霞自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