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新女学周刊 理论 PDF版下载

栏目:图志华夏科技女杰群芳谱

版面: 新女学周刊 理论

徐晓白:为国奉献一生的女化学家


    徐晓白在实验室。  来源:科普中国

    为国奉献一生的女化学家

    徐晓白(1927—2014),著名环境化学家、无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7年5月28日,徐晓白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的一个书香之家,从小就沐浴在家庭的书香氛围之中的她,十分热爱学习。

    1944年,徐晓白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理学院化学系。1948年,徐晓白跟随梁树权学习无机化学分析方法。这段时间,她掌握了从事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奠定了化学分析学科的工作基础,为她后来的学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徐晓白从分析化学转向了物理化学,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

    20世纪50年代,我国生产日光灯用的荧光粉基本依靠进口,为解决新型荧光材料研制任务的关键部分:制备荧光材料这个难题。徐晓白通过大量实验摸索,徐晓白想出利用管式高温炉进行快速焙烧的办法。研究组研制的卤磷酸钙荧光料发光强度稍高于外国样品,且制造成本约不及进口荧光粉价格的1/4,随即在南京灯泡厂得以量产,逐步向全国推广,结束了我国生产有毒、价高的锌铍硅酸盐系荧光粉的历史。

    1956年,为解决国家对钾肥资源的需求问题,徐晓白跟随柳大纲转向盐湖化学研究。她对盐湖水蒸发结晶过程的研究和认识,对后来考察队在察尔汗盐滩发现天然光卤石有很大帮助。1958年,根据工作需要,徐晓白又转向了稀土化合物制备研究工作。她负责的小组在全国最早开展了稀土硼化物、硫化物研究。此后数年间,小组成功制备出具有发射密度大等特点的新型阴极发射材料——六硼化镧,并建立了该阴极材料加工成型全套工艺,于1965年无偿将六硼化镧阴极材料的制备及试验方法向耐火材料厂推广,解决了国家急需。1959年,徐晓白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61年至1968年,为配合原子能任务,徐晓白还参加了原子能化学相关的科研工作。

    1975年,徐晓白的研究领域逐步转到有机污染物的分析、环境行为和生态毒理等环境化学方面。1980年,徐晓白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4月,徐晓白赴美进修,开展柴油机排出颗粒物分离鉴定研究。1981年,徐晓白首次报道了从柴油机颗粒物中检出已知致癌物2-硝基芴,继而又详细报道了50多种硝基多环芳烃以及含氧硝基多环芳烃等直接致突变物。这一系列成果是关于柴油机排放颗粒物环境风险研究的重大突破。

    1982年,徐晓白回国。此后数年,徐晓白的研究内容与大气污染息息相关。她领导了对京津大气空气污染物变化的研究,首次在北京检测出大气飘尘中的致癌物硝基多环芳烃。20世纪末,徐晓白率先采用引进的新方法检测二噁英类化合物,相关研究是她继大气致癌物研究后的又一项卓有成效的工作。1992年至1996年,徐晓白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典型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化及生态效应”。该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拓宽了我国环境科学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建立了一套综合研究污染物化学行为和生态效应的方法体系,为阻断及防治相应污染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1995年,徐晓白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她亲自主持了温台地区多氯联苯污染恶果及触发的流行病学调查,并为环境部门制定排污、治污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同年,徐晓白被任命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国家技术协调组”成员。2013年,徐晓白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徐晓白是由我国自主培养的优秀化学家,也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她的研究方向一直因国家任务的需要而不断转向,每次只要想到国家的需要和领导的信任,她便毅然放下已取得进展的科研方向,欣然接受下一个科研任务。在国家利益和需要的面前,她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堪称中国科学家的楷模。

    主持人:章梅芳(北京科技大学教授)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