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新女学周刊 理论 PDF版下载

栏目:研究视窗

版面: 新女学周刊 理论

研究视窗


    《家庭社会工作实践中个人经验与专业经验的关系探讨——兼论性别对界限的影响》

    作者:丁瑜 邱博文 张凯婷

    在中国社会工作语境下,家庭社会工作领域关注社工的个人经验与性别角色,对从事家庭项目的女社工往往有超越专业范畴的期待。本文不仅对社工专业性与个人经验间的关系与界限进行了具象化的描绘,从社工的细致回顾与反思中梳理其职业成长阶段,勾勒出当前实务环境中的“专业性”图景,还特别捕捉了性别因素影响下的特点与变化。对M市不同社会工作机构的家庭项目的研究发现,社工在处理不同工作内容时会根据情境调用两方面的经验,如何运用专业知识和个人经验、二者的界限如何均受工作年资的影响。处于职业发展中段以前的社工在两者的边界方面呈现部分重叠与单向渗透的特点;资历较深的社工认为两者应能互相转化,不分界限。女社工内化了传统女性气质塑造的性别形象与工作期待,其工作内容与方式以及对职业成长、个人经验和专业性关系的理解,都超越了工作本身,体现出女性与家庭、情感、关系的捆绑;她们的性别观念对其在工作中的公私界限产生了影响,但实际并未改变或打破它。

    来源:《妇女研究论丛》

    《作为表意机制的性别》

    作者:马春花 

    将性别建构为一个分析范畴,虽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在学术领域的重大理论突破,却没有真正改变性别相对于阶级、种族等统摄性分析范畴的弱势地位。因此,重估性别与阶级、种族等分析范畴之间的关系,依然是当代女性主义理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实际上,与复杂多元、变动不居的阶级、种族范畴不同,性别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意识形态表意机制,既作为与阶级、种族并置的意识形态机器,询唤并型塑符合社会要求的性别主体,又作为能够反映一切社会差序结构的基本原型,用以表征阶级、种族等意识形态的自然性与普遍性,性别在意识形态运行中所具有的这种统合一切差序的结构性功能即是性别的表意机制。

    来源:《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农村流动人口子女随迁的性别偏好研究》

    作者:韩俊强 袁诚扬

    本文作者基于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相关数据,探讨农村流动人口子女性别对其随迁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流动人口子女随迁决策存在“重男轻女”现象,男孩随父母迁移的概率高于女孩。受家庭资源约束,家庭收入水平较低、家中未成年子女数量较多以及子女处于学龄段等因素的影响,随迁决策出现更明显的“重男轻女”偏好;受传统性别观念影响,受教育水平越低、流出地的性别观念越传统,子女随迁决策出现的“重男轻女”偏好越明显。研究为揭示农村流动人口随迁决策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现象提供了经验证据,并从家庭资源约束和传统性别观念的视角阐释了其中的发生机制。

    来源:《青年研究》

    《平台劳动中性别分工问题及其现实出路》

    作者:骞真

    互联网平台劳动是共享经济时代的一种新型劳动形式。随着共享经济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平台在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建立了一套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网络平台职业性别分工体系。这一体系不是对原有自然性别分工的延续,而是对原有分工体系的社会技术性重构。相较于“男耕女织”的传统自然性别分工,互联网平台的性别分工更具隐蔽性,这种技术控制造成了现代女性的劳动异化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性别分工理论中,消灭分工的根本手段是消灭分工的异化属性,而互联网平台劳动中的性别分工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增强了分工的异化属性,给消灭性别分工并实现人的解放带来了新的挑战。

    来源:《学习与探索》

    (实习生 李泓贝 整理)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