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文化周刊·小荷 PDF版下载

版面: 文化周刊·小荷

冲向苍穹


    正因人类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与有限,才更要冲向苍穹,探求更遥远的世界。 

    ■ 北京市一零一中学初三14班 王梓瑞

    “大人们,小孩子,哪怕穿着单衣也要站在这个寒冷的地方看发射。只是在火箭成功升空后不久,人们又恢复了寂静。”

    这是长篇报告文学《飞向太空港》中的一段文字。当时读到这里时,我很不解,为什么在火箭成功升空这么激动人心的时刻,人们却很快沉默了呢?

    带着这个问题,今年夏天,我坐上飞机,到法属圭亚那开启了一段难忘的旅程。

    来到法属圭亚那发射场,我走在航天爱好者的人群当中,工作人员开始在广播里介绍起今天的任务。虽然听不懂法语,但看着发射台上的火箭,我瞬间惊住了。在2公里以外,一枚庞大的、喷着白气的、橘白相间的火箭矗立在那里,两侧的发射塔放出两支硕大的钢臂环抱着它。发射塔上的人在火箭面前如同大象脚边的蚂蚁,那橘黄色的一级主芯粗壮无比,比下面的一辆卡车头还宽。而在它两侧,还各挂着一个同样粗的助推器。

    伴随着快速的心跳,我向上望去,终于看到了突起的整流罩,那里面被包裹的便是这次任务的主角——詹姆斯·韦布望远镜,它将飞入太空,去丈量我们的宇宙。这样高大的火箭是我从未见到过的。

    几个小时的等待之后,只听“5,4,3……”,倒计时的声音响起,大家都回过神来,从椅子上站起来,屏住呼吸,凝神远望。伴着火箭的轰鸣和尾焰的火光,它拔地而起,我们看着它逐渐加速上升。黑暗的夜空中,火箭的尾焰仍在尽力喘息。一分钟之后,尾焰便像昙花一样,短暂盛放,又很快收场,一个在夜空中缓缓移动的小火点显得无比孤单,犹如在黑暗无边的沙漠中点燃了一根火柴。

    此时,与《飞向太空港》中的描述一样,我们也沉默了。集成了全人类智慧的火箭在地球上看起来是那么威严庞大,高耸入云,升空后竟显得如此渺小。目睹这巨大的反差,内心的震撼难以言说。我们静静地注视着那亮点,因认识到自己的渺小而变得惶恐和谦卑。

    那一瞬间,我突然明白了人类探索精神的内涵:正因人类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与有限,才更要冲向苍穹,探求更遥远的世界;正是凭借着这样的精神,人类才能在发展火箭技术的短短几十年内,取得巨大的进展,得以用一个仅仅数吨重的仪器丈量无垠的宇宙。

    我被这种强大的求索精神征服了。返程的路上,我依然痴痴地抬头望向星空,不禁想起了康德那句话:“世界上只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的灿烂星空。”

    名师简介

    卢晨希,北京一零一中学语文教师、班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学士、语言学硕士。参与北京市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课题;参与多个海淀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专项课题;参与编写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华古诗文诵读》素养训练册;教学设计获海淀区“风采杯”二等奖。

    /名/师/点/评/

    霍克希尔德说,“我们都应该寻找外在旅程能够反映内在旅程的方法。这不仅是优秀游记的意义,也是生活本身的意义。”这篇小文就为我们记录了这样一次旅程。 

    小作者从阅读疑惑开篇,吸引读者随自己去寻找答案。初到发射场,小作者对所见之物的描写都在集中表现“巨大”这一特点,这既是人们见到火箭最鲜明的视觉印象,也是为了与下文构成反差。 

    接下来,小作者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用“拔地而起”概述扣人心弦的发射瞬间后,着重笔墨定格了一个辽阔而孤寂的画面。 

    文章结尾,小作者回答了开篇的问题,“沉默”是“因认识到自己的渺小而变得惶恐和谦卑”。相比于巨大的火箭,人类“如同大象脚边的蚂蚁”,而相比于广袤的宇宙,火箭又不过是一个渺小的“亮点”。然而,敬畏宇宙不代表否定人类的伟大,人类虽微小,却熠熠闪烁,这是因为我们有着探求未知的伟大精神。至此,全文既有了首尾呼应、层层推进的结构,又有了思考的深度、厚度和质感。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