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发展周刊·乡村振兴 PDF版下载

栏目:驻村手记

版面: 发展周刊·乡村振兴

“挖宝”红色产业


    ■ 赵燕荣

    多年在外,习惯了都市节奏,我做啥都求一个“快”字。2021年年底,到村才发现,打小在内蒙古农村长大的自己,并不了解基层的人和事。正为无从下手焦虑时,村党总支书记一句“在村里,急也没用”,抚平了我浮躁的心。

    同为“95后”,村党总支书记早在2018年便考取天津首批农村专职党务工作者,2021年年底开始“一肩挑”,在工作上算“师傅”。再加上区委组织部派驻到村的第一书记、2022年年初区委部署蹲点调研时派来的骨干,我这个返乡青年便有了“导师团”。跟着查阅档案、搭档入户走访、参与村“两委”班子座谈、组织党员座谈、与村民代表沟通……每天迎着朝阳出发、沐着夜色而归,导师们调研之深入、作风之扎实,令我印象深刻。

    边走边看,边学边议,我渐渐找到了方向:中河头村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共产党员安幸生烈士的家乡,也是天津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诞生地,丰富的红色资源就是一座“宝藏”。围绕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乡村治理、村风民风、生态宜居、红色文化等多个方面,我和伙伴们对村子的历史及现状进行系统梳理,形成近10万字的调研报告,村子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随着“红色村”建设的推进,参观者络绎不绝,中河头村拥有了丰富的客流资源。经过全域清洁、户厕改革、煤改电、道路硬化,中河头村变得更加整洁干净,基础设施也进一步完善。但老百姓却说:“我们村上的路很干净,比道路更干净的是‘口袋’。”村集体经济薄弱仍是绕不开的话题。

    谈想法、找思路,都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我们试着从小事着手,逐个突破。结合村内多肉大棚的种植基础,我尝试自己设计制作文创花卉,帮村民代言带货。借力参观“红色村”带来的流量,由村集体出资,提升改造了5个示范农家院,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渐渐地,一到节假日,吃饭的游客从屋里坐到院里。“看他们吃了又买,我们忙得高兴。”农家院老板开心地说。但除了节假日,日常生意清淡,我便尝试开通了“不一样的中河头”抖音账号,自学剪辑、尝试运营,拍摄村内日常、讲述红色故事。几十期做下来,村民见到我都会问一句:“这期抖音有我吗?”一传十、十传百,到村游览用餐的人越来越多。

    为更好挖掘村内资源,我又协助村“两委”联系党史专家、高校学者、烈士后人,成立中河头红色文化研究学会。看着大家为村庄发展热烈讨论、出谋划策,我觉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不久前,村里申请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成功,红色村庄发展的蓝图加速变为现实:红色文化产业园、红色家园行动、中小学红色实训基地……中河头村正以红色教育为切入点,构建集“学吃住游购娱”于一体的红色产业链,带动群众和村集体经济持续增收。

    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方有底气。一年多来,红色文化不断滋养着我,助我褪去青涩,在乡村沃土中不断成长。

    (作者系天津市北辰区双口镇中河头村村书记助理)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