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PDF版下载

版面: 要闻

浙江鄞州把致富岗位送到妇女“家门口”

“升级版”巾帼共富工坊带来“双富”新动能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 记者 姚改改

    早上五点多,天边泛起鱼肚白。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咸祥镇里蔡村的几位巾帼志愿者已经来到村头大桥下的儿童蹦蹦床区,开始捡拾垃圾。

    每天一大早捡拾垃圾已成为她们的习惯。眼看着村子这两年发展得越来越好,现在还有了免费的儿童游玩区,全镇的孩子都往这里跑,她们打心眼里高兴。“这说明我们村子好呀,累点儿也愿意。”

    儿童游玩区焕然一新,巾帼志愿者满意而归。不多时,她们又在“海里红”巾帼共富工坊做起手工活儿来。用她们的话来说,日子过得既有意义又有价值。

    这种获得感和幸福感来源于巾帼共富工坊。今年以来,鄞州区妇联按照党建引领“共富工坊”建设工作的部署要求,紧扣“共同富裕,巾帼建功”工作主线,统筹镇(街)资源力量,利用集体土地或闲置房屋建立规范的加工工坊,将适合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加工环节布局到村(社),引导女性集中从事手工作业,把致富岗位送到妇女“家门口”,推动农村妇女“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为“共富新动力”。

    共富工坊向幸福工坊迭代

    在“海里红”巾帼共富工坊,每一位妇女发自内心的笑容,是她们物质富裕、精神富足的“双富”写照。

    去年,里蔡村执委徐海亚在组织大家开展志愿活动时,不少妇女反映,她们虽已退休,但精力还旺盛,想在家门口找点儿事情做。

    “我在一家企业里负责采购,有一定资源,我看看能不能找到合适的手工活订单。”一向热情爽朗的徐海亚许下承诺。

    几经周折,徐海亚联系到手工活儿订单,并把自己180平方米的闲置房屋改造成工坊,让村里的妇女忙时养殖、闲时做工。

    “现在做手工活儿每月能赚两三千元,还能照顾家里,我们都喜欢到这里来!”妇女们笑着说。

    镇妇联根据妇女们的兴趣爱好、居家时间、手工特长组建四支巾帼小分队,实行轮班接单制,努力确保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

    “海里红”的正向效应不止于此——“工坊是小家,村庄是大家。”它不仅是一个“共富点”,更是村民们凝心聚力的“加油站”。妇女增收后,更加积极且自发参与到村庄环境美化、暖心帮扶、家庭纠纷调解等基层治理的“反哺”中去,实现“共治效应”。

    最近,徐海亚又在为寻找订单忙碌着。“稳定的人力资源是我们的优势,但近期订单有点儿不稳定,我和姐妹们还要更加努力才行。”

    企校坊合作向多元升级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见到鲜2°巾帼共富工坊负责人左源时,她刚下播。一年365天,鲜2°有300多场直播活动。“我们一直在抢抓电商直播的机遇,积极推动鲜2°渗透各类直播频道。”左源介绍。

    围绕咸祥镇海产养殖、特色果业等产业优势,咸祥镇打造鲜2°巾帼共富工坊,以数字化手段赋能传统农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链转型升级。

    “养殖户只要把虾蟹养好,种植户只要把果蔬种好,剩下的事情交给我们来做就好。”左源的一番话,让村民们吃下了“定心丸”。

    工坊建立起“工坊出单—联盟送单—企业接单—村民做单”的黄金链条,把咸祥镇各类农渔产品以“鲜2°”品牌统一包装、统一标准、统一运营。

    如今,咸祥镇正在奋力打造滨海休闲旅游带,位于横山码头的鲜2°巾帼共富工坊正处在旅游带的示范点,前景广阔。

    当咸祥镇在探索企坊结合奔共富的路径时,东钱湖镇则在校坊合作上发力。

    在东钱湖镇清泉社区的巾帼共富工坊内,非遗传承人郑友娣的盘纽扣文创作品格外引人注目。以往以传授非遗技艺为主的郑奶奶,也要走上带动妇女增收致富之路。

    “妇联牵线搭桥,社区和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签订了合作协议,进行校地合作。目前,双方已对共富工坊的实际作业、日常管理、经济效益转化、社会效益输出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东钱湖妇联相关负责人说道。

    大学生社区志愿者服务项目、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项目、暑期校外调研实践合作项目……在多个项目共建、资源共享、能力共促下,老手艺焕发新生机,绽放指尖共富之花。

    文化赋能奔向精神共富

    位于东钱湖边的利民村,被“新村民”陆琴认为是宝藏之地。湖边惬意的风、村内古朴的房、村民淳朴的笑,吸引了她到这里开店。

    随着村内业态日渐丰富,游人如织,陆琴萌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不在这里开辟一个亲子互动的公共文化空间?”于是一个利民共富图书馆——许久图书馆应运而生。

    图书馆由村民的旧宅改造而成,桌椅、装饰,源自废旧木材。一楼的亲子阅读区内,摆设着几张小方桌,几张小板凳,墙壁书架上是捐赠而来的大量优质绘本。喧嚣之余,这里便是亲子安静共处的好去处。

    几个月前,这里被评为“宁波市亲子阅读体验基地”。妇联与许久开启深度合作,一拨又一拨的家长和孩童在质朴中感受内心的丰盈。

    眼下,一座关于渔文化的博物馆也在谋划中。东钱四宝、渔饭、捕鱼风俗……这些行将消失的“老底子”,在文化赋能乡村中即将再放光芒。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