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耿兴敏 发自北京 8月28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就北京市医务社工发展情况召开新闻发布会。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叶小敏介绍,截至目前,全市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医疗卫生机构有101家,其中,三级医疗机构54家,较2019年增长184%;全市共有医务社会工作者306人,其中三级医疗机构194人,较2019年增长131%。
据介绍,为持续改善医疗服务,探索医务社工发展模式,结合主题教育为民办实事工作,今年北京市卫生健康委遴选培育了25项医务社工示范项目,在医院病房、急诊、门诊等不同场域,覆盖传染病、儿童血液病、唇腭裂、产科、认知障碍、青少年情绪障碍等不同病种,融入康复管理、慢性病管理、安宁疗护、多学科诊疗团队等,立足患者及家属需求,结合临床路径、嵌入管理流程,利用社会工作个案、小组等专业方法,为有需求的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疏导、困难救助、社会支持等人文服务,改善了患者就医体验,让医学更有温度。截至目前,个案服务4000余人次,小组服务5700余人次,社区服务3.7万余人次。
在前期试点基础上,从2022年开始,北京市逐步在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推进医务社会工作。截至目前,有开展医务社工服务的综合医院33家、专科医院27家、中医医院7家、基层卫生服务机构33家、公共卫生机构1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