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钱”像是一种挑战游戏,如今的年轻人正发挥着细嗅蔷薇的本事。年轻人的消费观看似挺矛盾,但细品后不难发现,他们的消费观最终指向只有一个:为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买单。不落消费主义陷阱,也不被过度省钱束缚。
■ 胡杨
最近看到“消费自洽”一词,非常喜欢。记得我上月收到信用卡还款账单时,发现居然只有不到600元,当时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你也太对不起自己了,才花那么点儿钱?”接下来的8月,我看遍了暑假档的电影,还给自己买了两条裙子。这下终于自洽了。
说到“消费自洽”,我还想起7月的某天,女友邀我去西单大悦城看电影,上午10点到达时发现只有下午场,于是她说“去老佛爷逛逛吧”。来到空空荡荡的西单老佛爷商场,女友买了一个名牌包包,一万多元。此时她才说起,前几天是她生日,先生就给她打了钱,让她自己买生日礼物。
“女人要好好爱自己。”女友说。我点头称是。她说她还想买一条早已相中的项链,老佛爷里没有这家品牌的专卖店,王府井有。于是我们在大悦城吃完午餐,乘地铁去王府井。
王府井中环是什么时候开的,我不得而知,反正我是第一次来逛。那天,女友在专卖店里被几个年轻店员团团围住,她仔细地挑项链、试戴,我则像无事人一样,坐在宽敞明亮的店里左顾右盼。低头看我身上背着的几十元的包包,并没觉得寒酸,反而有种如释重负的轻松畅然。
女人要好好爱自己,但是每个女人爱自己的方式不同。我总结自己“爱自己”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不再随意伤害自己了。
如果放在年轻的时候,看见女友不断换房、换车、买名牌、满世界去旅游,我会很受伤。总之,彼时,刀光剑影随时都可能刺痛我。然而随着这些年不断学习和心智成长,我对外界的“钝感力”越来越大,心灵自洽力也越来越高。
的确,当你没有心灵自洽的时候,任何外在的风吹草动都会引起你内在的狂风暴雨。而一旦你拥有心灵自洽,就能真切体会那句话——“人对了,连空气都是对的。”
仍记得多年前,我老爸曾经问:“你怎么也不买件名牌衣服穿?”那时偏爱棉麻衣服的我,脸不红心不跳地对曰:“我就是名牌,还需要穿名牌吗?”
当然,我知道自己有多平凡,但我也明白,当一个人真正认识到自己自性的圆满,就不会去追求外物来给自己“贴金”。你会享受当下,珍惜每一刻的时光。用庄子的话说就是“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直都是我人生的双轨制。读书是我的日常生活之一,毋庸赘述,而从2000年开始我就每年给自己划一部分旅游基金,奖励自己出国游。
而我的这种人生观以及消费观,也耳濡目染影响着我的孩子。在挣钱、消费这一进一出两件事上,我都极其放心和省心。
最近孩子他爸悄悄告诉我:“你儿子把你的录音笔卖了!”我问儿子卖了多少钱,他说1200元。前段时间,儿子开会发的碳酸饮料杯要送我,我说不要,他转手又卖了200元。其实,在网上卖东西,他从初中就开始了——小时候用的黑管,初中学的吉他、电子琴,以及高中时的相机,包括他的球衣球鞋都被卖过。我觉得这种废物利用“挺好的”。
努力挣钱、积极存钱、购物讲求性价比,这是我观察到的、自己身边年轻人的金钱观。很多人说“00后”是物质消费主义者,我不太认同。
去年儿子参加工作,薪水不错,但是我并没见他大手大脚花钱,还是一如既往地“抠门”。然而,舅舅一家来北京,他请吃饭1600元一桌,毫不含糊;我摔坏了手机,人家一站式购买新手机,也不犹豫——该出手时就出手。
据我的观察:“省钱”像是一种挑战游戏,如今的年轻人正发挥着细嗅蔷薇的本事。年轻人的消费观看似挺矛盾,但细品后不难发现,他们升级的消费观最终指向只有一个:为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买单。不落消费主义陷阱,也不被过度省钱束缚。花钱消费,作为一种获取幸福感的能力,年轻人不仅没抛弃,反而更加理性、环保和智慧。
我以为——“有”的人,享受“有”的好;“无”的人,享受“无”之乐。这就是消费自洽。当然,一切自洽都来自心灵的自洽。人,越自洽,越自由,也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