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发展·职业女性 PDF版下载

栏目:职场榜样

版面: 发展·职业女性

“00后”女性职场故事——

无问西东 遵从内心


    近年来,“00后”陆续步入职场,被称为“千禧一代”的他们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独具个性的同时坚持职业界限,张扬自我也尊重职场规则;他们看似稚嫩,但因坚定的遵从内心的声音而显得格外真诚。在“00后”女性职场故事中,我们听到了新时代女性的职场“新”声。

    ■ 高媛 范馨儿 李双星 刘晨玮

    刘克取 张翀

    “逆流而上”:让热爱做主

    面对人生下一阶段的选择,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大四学生杨悦果断选择了自己的“外贸梦”,“我更想要精彩的人生,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于是,在室友们准备考研、考公的时候,杨悦并没有随着大环境的步伐行动,而是“逆流而上”选择深耕外贸行业。认准目标不回头,带着一股倔强和闯劲,杨悦把心仪企业全部投了一遍,她也终不负期待,收获了不少Offer。

    新时代给予了年轻人广阔的舞台,恰好近年来南京新区企业的外贸市场布局成熟完善,随着国际业务的向好,对外贸人才的需求增强。本就专业对口,又看好园区工作氛围和发展前景的杨悦,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这里。

    目前,杨悦正在一家微波公司的外贸部南亚组做销售助理,日常需要和海外客户沟通交流,即使了解文化差异、适应习惯的过程异常烦琐,她依然兴味十足。“我在工作中见识到了很多,真正接触到了世界的广袤和多元,这也是最令我开心的地方。”

    坚持:对侵权说“不”

    在社交媒体豆瓣网上,有一个叫作“又是整顿职场的一天”的小组,成立于2022年6月1日,成员已有3000多人。小组发起人波丽是位“00后”,目前是一名在读研究生。波丽希望建立一个这样的小组,大家可以互相分享处理职场难题的方法,为尽可能改善职场环境出一份力。

    更加注重求职隐私,是“00后”们的职场新主张。目前组内讨论的内容多集中在加班、拖欠薪资、求职隐私等方面。在一条题为“拒绝填写简历上的隐私问题”的热门帖子里,有“00后”留言:“还未入职就填写身份证号、户籍所在地、家人信息、婚育相关问题,学历栏还要写到高中,这些都属于隐私问题。”评论里,大家都对企业过度收集个人信息表示质疑,“很多公司还没进入职程序,就要一堆信息,有什么用意?”

    坚决对职场侵权说“不”,“00后”不仅需要勇气,更要具备专业的职场维权法律知识。今年1月,悠悠向公司提出了离职,但公司拒绝向她结清工资,并表示离职员工的工资不按时发放。悠悠立即申请了劳动仲裁,面对公司的恐吓,她依然坚持走仲裁流程。后来公司开始放低姿态,表示可以给她按工资条发放工资,希望私下解决,但被悠悠拒绝。直到开庭通知书寄到手,双方调解后,悠悠不仅拿回了应得的工资,还获得了6600元的赔偿。她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经历:“00后”只要熟读劳动法就能及时维权。

    告别:成为职场的“第一站”

    为逝者最后一程圆满画上句点,不仅让逝者能够有尊严地离去,更能让生者得到抚慰。武汉民政职业学院2020级殡葬专业学生陈晓凤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毅然选择了这个专业,“每一个人都会走向死亡,谁不希望体面离开呢?”陈晓凤说,她要感谢自己从未动摇过。

    个性胆小的陈晓凤,平时连恐怖片都不敢看,让人意外的是第一次到殡仪馆实习时,她是第一个提出“让我试试”的实习生。

    陈晓凤至今记得那是一位遭遇车祸的逝者,头部因遭受猛烈撞击而不完整,她深吸一口气,评估修复的用时和难度,调整好状态后全心投入,手握着手术剪刀、手术针、止血钳等器具进行填充、缝合,这是她的第一场“战斗”。

    在师傅指导下,数小时后逝者被尽力恢复到生前状态。“以为只是来要个实习证明,这个女孩还真是不错”,师傅悄悄拍下陈晓凤全神贯注的照片,发到工作群里表扬她。

    陈晓凤要训练的还有“情绪”,实习之初,感性的她每当目睹逝者亲属的痛苦与崩溃,都会被卷入其中。有一次,一位与她年龄相仿的男孩因意外不幸离开,当时,男孩母亲看到还未接受修复手术的儿子,崩溃地倒在地上号哭。陈晓凤小心地为男孩沐浴、更衣,男孩伤得极重,除了头部,腿部也需要缝合。陈晓凤的眼泪一直在打转,她尽可能让每个动作都更加轻柔、细致,“轻一点,谁都怕疼。”

    近5个小时后,男孩母亲伸出颤抖的手去抚摸儿子的脸庞,看到孩子安详得如同沉睡,她紧紧抱住陈晓凤再次痛哭,“姑娘,谢谢你。”这一刻,陈晓凤的泪水迸出眼眶。后来,陈晓凤开始有意训练,在面对逝者亲属时要把控情绪,并能引导和宽慰家属。

    经过三年学习和实习,陈晓凤深刻认识到这是一个“不能微笑也不能流泪的行业”。在殡仪馆和陵园,他们需要神情肃穆地迎接与服务,同时不能在悲痛中情绪失控。

    如今,陈晓凤在平台上注册账号“入殓师小陈”,成为短视频博主,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行业及从业者的真实情况。除了答疑,她也分享着自己看到的人生百态,希望通过讲述帮助更多人走出情绪低谷,懂得珍惜生命。

    攀爬:用双手“吊”起明天

    每天早上6时,2001年出生的李艳霞都会手脚并用灵活地攀爬垂直钢梯,40多米的高度只用几分钟就轻松地爬了上去。在不足4平方米的塔吊驾驶室,她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在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区滨湖社区一期项目上,对讲机里信号工的声音,她再熟悉不过,那是丈夫胡江的一口家乡方言。夫妻俩在这个工地“搭班子”开塔吊,已经快两年了。“塔吊操作要求司机和信号工默契配合,他就像是我的眼睛,我就像是他的双手。”李艳霞说,丈夫比自己大4岁,两人都来自湖南农村。结婚后跟着丈夫来到工地,看到工地上有女塔吊司机,她就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报班学习了两个月,顺利考取操作证书,开启了自己的“云端生活”。

    中午下班后,夫妻俩会来到工地食堂,打两份自己喜欢的饭菜,慢慢吃起来,胡江时不时会把自己碗里的肉夹给她。有时候,两人边吃饭边拿出手机和两岁的女儿视频,那是他们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光。

    李艳霞觉得,在工地上干其他都还好,唯一的遗憾就是不能陪伴孩子成长。“我们先扎扎实实在工地上拼搏几年,多攒点钱,等女儿上小学时就回老家,开个小店或找一份新工作,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李艳霞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如她的笑靥般灿烂。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