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玉林
■ 谢丽勋 和雪琴
吴清吉经常想起四年前的一天,鲜少出过远门的母亲只身一人从贵州省毕节老家出发,坐公交、换大巴,接着坐火车、乘面包车一路颠簸到达那个让她陌生又向往的营区。看到吴清吉的那一刻,她忍不住哭出来,“供你读书,就是要你走出大山,结果你这里的山比家里的还要险……”
如今,吴清吉的妻子黄增萍已从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法院辞职,跟随他走进了这座大山,成为当地第一批消防救援队文员。从异地相望到朝夕相守,这对“90后”夫妻的爱情故事,成为这座边陲小镇上的一段美谈。
进山:“棘手村”变“平安村”
2015年,从小生活在贵州农村的吴清吉大学毕业,带着报国梦与朋友相约应征入伍,来到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最偏僻的检查站,“远到一星期才能到镇上集市买一次菜,近到一只脚就能踏出国”。
检查站藏在大山深处。从寒风刺骨的凌晨岗哨到断魂崖上的巡边路,那些风雨中的坚守、孤绝之地的跋涉、纵身赴险的战斗,对吴清吉来说不只是肉体的挑战,更是意志的考验。
“没事,时间长了就适应了。”吴清吉知道,这座大山,总得有人去守。而这一守,就是四年。
2019年,随着公安边防部队体制改革,吴清吉被调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瑶族自治县新街边境派出所,成为挂钩嘎马抵边自然村的社区民警。
嘎马村世代依山而居,交通闭塞,村民受教育程度有限,酒后寻衅滋事、邻里纠纷等治安问题频发,曾一度成为当地较为棘手的村寨。起初,面对吴清吉这张生面孔,不少村民不理不睬,觉得这么年轻的小伙子不可能管好村寨。面对村民的质疑,吴清吉暗下决心,要把村寨整治好、维护好。
铺开嘎马村地图,褐色与绿色图块交织,山地广袤,沟壑纵横,每家每户散落其中。每次入户走访,他都要把车开到“没路为止”,再徒步数公里,才能到村民家中,厚着脸皮与他们聊家常、干农活,他这样坚持了数月,直到掌握村寨的基本情况。
这期间,他学会了当地方言,渐渐与村民熟络起来。不久,他和同事连续8次上门调解、多方协调,解决了一起长达8年的兄妹土地纠纷,在村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不少村民主动邀请他到家中做客,他赢得了大家的信任。随后,针对村寨突出的治安问题,吴清吉和同事用村民接受的方式普及法律法规,建立联防联治机制,发放警民联系卡,收集社情民意……驻村成果日益显著。2019年以来,嘎马村发案率下降70%,成为名副其实的“平安村”。
护山:幸福来之不易
在工作步入正轨的这一年,吴清吉遇到了黄增萍。两人第一次约会的地点在中越界河旁。那天清晨5点,黄增萍坐上第一班去河口的绿皮火车,经过四个小时车程后,她又一路辗转,才见到吴清吉,他稍显黝黑的面庞上挂着羞涩的笑容。两人在镇上吃过午饭,吴清吉便带着黄增萍去所辖的村委会和界河执勤点,如数家珍般地介绍自己的工作和当地风土人情。“这就是直男操作吧,第一次约会竟和我聊工作。”吐槽归吐槽,黄增萍却对这份神圣的工作充满好奇。随着对吴清吉工作和生活的深入了解,她理解了吴清吉的选择。这里有远离城市喧嚣的静谧,也有守卫祖国边疆的骄傲。
吴清吉在边疆,他们的幸福来之不易。每逢节假日,黄增萍就坐上火车去探亲。赶上吴清吉外出培训,这对小情侣就会分别几个月。“平日里,我听到的最动听的话语不是‘我爱你’,而是‘我要休假了’。”黄增萍说,分别时有多不舍,相见时就有多激动,每次休假时的快乐与幸福都是加倍的。两人的爱情故事与许多警恋一样,“异地”是高频词,他们虽相隔两地,但彼此时时牵挂,常常分享生活中的快乐,也会及时收到爱人暖心的支持和呵护。
2021年5月20日,在这样一个有爱的日子里,他们步入婚姻殿堂,那天,吴清吉在朋友圈官宣时,许下愿望:“你在身边,在你身边。”
守山:把家搬进大山里
2023年初,云南省1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农村消防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河口瑶族自治县消防救援大队调整各乡镇专职消防队人员组成,急需招录一批文员。吴清吉第一时间告诉了黄增萍,她有些动摇。身边的同事和朋友劝她:“好好的日子不过,瞎折腾啥?”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的父母,好不容易供出一个大学生,本想让她“走出大山”,可黄增萍最终又选择回到大山里,父母一时很不理解。
“出于私心,我可以陪伴和照顾吴清吉;出于现实考虑,身为半个边疆人,我深知边疆农村建设需要一代代年轻人接力奋斗,我们回到大山里,更能找到自己的价值。”经过深思熟虑,黄增萍辞去了昆明市西山区法院的工作,成为莲花滩乡第一批消防救援队文员。
然而,现实不等于理想。来莲花滩乡没多久,潮热难耐的气候一度让黄增萍身体不适,且乡镇只有一条街,生活条件单一乏味。除了适应生活,黄增萍也要适应农村工作。
乡镇消防基础设施薄弱,村民消防安全意识薄弱。刚来时,黄增萍跟着村干部到村寨开展消防安全检查,走进一店铺时,发现其灭火器超期未送检,她立即指出隐患并让店主整改,可店主非但没接受建议还冲她发脾气。“好在旁边的村干部有经验,几句话就说服了店主。”吴清吉得知后直言:“在城市,大家各管一摊,有事说事,相互配合。在农村,想让村民认可你说的事,得先让他认可你这个人。”
于是,黄增萍在加强自身岗位专业能力的同时,向经验丰富的吴清吉请教,了解莲花滩乡基本村情、村规民约,与他一同去村寨走访,熟络村民关系。“以前,我最烦晚上跟吴清吉睡一屋,他的电话响个不停,都是村里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我那会儿很纳闷,村民怎么啥事都爱找他?”现在,黄增萍心中已然有了答案,“农村工作没有太多定式可以参考,唯有发自内心地为村民办实事。”
今年初,吴清吉也轮换到莲花滩乡挂钩社区工作,和黄增萍单位的距离有十分钟的路程。夜幕降临,吴清吉会去消防队接黄增萍回家,一路聊聊各自的烦恼和心得,彼此打气、出主意。返程路上,大山里的星星格外明亮。
“如果说千千万万的戍边人像繁星一样照亮边疆乡村振兴路,我和黄增萍有幸成为其中的两颗,想起来既浪漫又自豪。”吴清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