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
见习记者 景韵润 范语晨
灰瓦白墙,春水微澜,绿树茵茵。8月22日,正值农历七月初七,六对“低彩礼”新人在河间市婚姻登记中心参加了“相约诗经地 爱在七夕里”集体颁证仪式。他们上台共同宣读《结婚誓言》,在铮铮誓言中,传递浓浓爱意,许下庄严承诺。随后,他们还聆听了以“传承优良家风 构筑幸福家庭”为主题的婚姻家庭系列讲座,通过树立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念,构建健康文明的婚姻价值观。
“今天能参加集体颁证,在大家的祝福中开启人生新篇章,意义非凡。社会在进步,婚俗文化也在随之改变,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用心经营婚姻,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未来,建设好我们的小家。”李喆和新婚妻子在颁证活动后难掩激动,他们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当天简单而温情的活动,为他们上了婚姻“第一课”,也为他们美好的爱情留下了永恒的回忆。
公园里的婚登中心什么样:在这里找回爱与承诺的本质
河北省河间市诗经路上,一座秀美的公园映入记者眼帘。进入其中便发现,这座公园的景致别具特点:典雅的酒红色路牌和青灰色砖墙上,随处可见“君子淑女、燕尔新婚,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等句子。
“河间是《诗经》的发源地,这个公园就叫作‘诗经公园’。2021年5月,河间市婚姻登记中心就搬到了这里。”河间市婚姻登记中心副主任单艳丽告诉记者。
单艳丽介绍,除了意境悠然的诗句,公园内还有许多与婚姻有关的“风景”。“这里不仅是新人建立百年之好的开端,也是透视河间婚俗新风的一个窗口。”
经过公园的爱情打卡地,常有新人驻足,留下他们的美好笑容和珍贵瞬间;来到简洁大方的颁证大厅,新人在国旗下宣读爱的誓词;推开喜事汇大厅的大门,一场场小型婚礼和集体婚礼在大家的见证下圆满礼成……
“每逢护士节、‘5·20’、七夕、重阳节、教师节、中秋节等特殊节点,我们都会开展‘低彩礼’新人集体婚礼,每周五上午,河间市相关领导和道德模范会轮流在婚姻登记中心为‘零彩礼’‘低彩礼’新人颁发结婚证及新婚礼物。”单艳丽告诉记者,这些活动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文明简约的现代婚礼,慢慢成为青年人的婚恋新风尚,河间市逐步形成了“重登记、轻婚宴”的文明婚俗。
据了解,自2021年入选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后,河间市便在婚姻登记中心开设了婚姻家庭辅导工作室,组建“小桔灯”婚姻家庭辅导志愿服务队,开展“幸福讲堂”,设置专兼职婚姻家庭辅导员,开通服务热线。
“作为新家庭的主人,你们要学会彼此尊重、互相忠实,如果出现家庭矛盾,应当求同存异,加强沟通。在以后的生活中,要学会自力更生,婚事新办、喜事简办,摒弃‘高价彩礼’,反对铺张浪费,如果有需要帮忙的,我们的大门会永远向你们敞开。”每当有新人喜结良缘,作为婚姻家庭辅导员,马翠霞都会先为他们送上新婚祝福,接着开展婚姻辅导和家庭教育,为他们的婚姻家庭生活保驾护航。
从婚姻登记窗口到颁证厅,从婚俗文化展厅到婚姻家庭辅导室,从喜事汇到档案馆,依托诗经公园,婚姻登记中心将婚俗文化与家文化、诗经文化相融合,将诗经爱情故事“嵌入”幸福讲堂,为一对对新人打造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婚姻登记中心。
红白理事会怎么做:让老百姓省钱省事省心
“以前,办红白事没有章程和依据,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筹办婚礼的费用也水涨船高,有人办事用50元的酒,马上就有人用100元的,有时一请客就是五天,宴席一摆就要三四十桌,有些家庭不得不借钱给孩子结婚。”河间市公益红娘郭宝温无奈地说。
“为了让老百姓省钱、省事、省心,我们河间市在全市所有村和社区设立了红白理事会,通过制定标准,一切从简举办婚礼。”河间市民政局局长马忠文道出河间市成立红白理事会的初衷。
诗经村镇二十里铺村是河间市婚俗改革的先行者,率先出台了《二十里铺村红白事改革制度》,包含12条白事和10条红事规定。慢慢地,在“零彩礼”“低彩礼”成为时尚的同时,婚丧嫁娶简办之风也在河间市兴起。
从婚礼规模到设宴桌数,从用车标准到烟酒标准,红白理事会在方方面面都有规定。“现在,全市563个行政村、76个居委会,全部建立红白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由每条街道和村里的群众推举产生。”马忠文介绍,村民一旦有举办婚丧嫁娶红白事的需要,就可以事前自愿向理事会申请报告。在与事主商讨办事方案后,理事会将拟定细则、费用标准及理事人员,按照方案、标准组织操办、管理协调,最后对事主回访,反馈情况,每月还会定期召开一次会议,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办事质量。
“现在六辆车加上大客车就能把新媳妇接回来了,在家里办宴席,有司仪、厨师、总理,每人分工明确,比酒店的还好,既得到实惠,又挣得面子,老百姓都特别高兴。”公益红娘郭宝温说。
“低彩礼”新人怎么想:良好家风才能孕育婚俗新风
“去年5月20日,我们参加了河间市举办的集体婚礼,虽然从零开始,但是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宝宝,生活越来越好了。”河间市沙洼乡大黄务村33岁的杜艳美,坐在窗明几净的家里,轻声地向记者娓娓道来,讲述自家的“彩礼”故事。
“结婚前,考虑到对方的家庭情况,我就没要彩礼。老公踏实肯干,对我和孩子都很好,现在,他自己还开了一家玻璃茶具加工厂,日子越过越好,我一点儿也不后悔自己的选择。”杜艳美表示,当时选择“零彩礼”,父母也支持她,“我们都觉得,日子都是自己过出来的,只有自己挣来的钱,花得才最踏实。”
“在河间,彩礼其实是一种‘礼节’,大多数情况下,女方父母会让女儿带走这笔钱,让她在婚后多一份保障、一份底气。”杜艳美坦言,结婚前,一位姐妹曾劝过她,如果不要彩礼,万一婚姻出了问题,连抚养孩子都会成为问题。
“不过,在我看来,一份婚姻是否成功,最重要的是人,现在我更加确信这一点。”杜艳美告诉记者,相比一些男方家庭为了“高额彩礼”而去借贷,最后把还款的压力留给年轻人,他们两个从零开始,轻装启程,共同担负起家庭责任,自力更生,也能让一家人过上好生活。
“新时代的青年已经开始慢慢改变观念了,两个人是否幸福,不在于彩礼给多少,而在于有没有共同的目标,并朝着它不懈奋斗。”郭宝温表示,她们的工作职责,不仅仅是为未婚青年搭建交友平台,更重要的是对男女青年开展婚前辅导,入户为双方父母讲解婚改的意义,讲“高价彩礼”给家庭带来的负担,宣传移风易俗、婚恋新风的意义。
“我们把基层妇联组织改革建设与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相结合,河间18个乡镇、2个街道、563个行政村、76个社区的妇联主席、妇联执委全部进入公益红娘队伍。”河间市妇联主席裘丽告诉记者,公益红娘已经成为移风易俗中不可或缺的生力军,她们还扩大范围,吸收全市各级“四新”组织、“妇女微家”队伍中的巾帼志愿者加入公益红娘队伍,共同助力河间市婚俗改革。
如今,在河间市,参加“零彩礼”“低彩礼”集体婚礼的新人逐年增多,2021年以来,全市办理新婚登记的“零彩礼”“低彩礼”新人占比达85%以上,“高额彩礼”得到有效遏制,每桩红事平均节约5万至10万元……在这里,简约适度多了,大操大办少了,俭省节约多了,铺张浪费少了,移风易俗,正让文明新风渐润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