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特约撰稿 袁薇婷
莉迪亚·莫拉夫斯卡是知名物理学家,世界级气溶胶专家学者,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教授,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空气质量与健康国际实验室创建者,主要从事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相关的基础科学与应用研究,发表了超1000篇高引用的期刊论文、会议论文与论著文章,目前担任世界卫生组织顾问。
父亲的影响使她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勇气、坚韧和决心
莉迪亚·莫拉夫斯卡1952年出生于波兰东南部城市塔尔努夫,两岁时随家人搬到普热梅希尔生活,直到完成高中学业。普热梅希尔是莫拉夫斯卡母亲佐菲亚·基乌蒂卡的家乡,基乌蒂卡在雅盖隆大学学习化学时遇到莫拉夫斯卡的父亲亨利克·亚斯库瓦,他是一名航海船长。1980年,亨利克·亚斯库瓦成为历史上第三位完成单人不停靠环球航行的航海家,他以单人海上航行344天的成绩打破了当时的世界纪录。受父亲影响,莫拉夫斯卡养成了航海运动的习惯。她曾多次在采访中表达对父亲的敬佩之情,在父亲的激励下,莫拉夫斯卡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勇气、坚韧和决心。
研究转向,从核物理到空气细微颗粒
莫拉夫斯卡在接受澳大利亚科学院的采访时坦言,早在小学四、五年级自己就梦想成为一名物理学家,而对核物理学的浓厚兴趣或许是来自居里夫人的故事,或许是小学就在数学和物理学科中表现出惊人的天赋,又或许是因为冷战时期的核弹危机真实存在。虽然家人对从事核物理研究的安全性表示担忧,但在使命和热爱的驱使下,莫拉夫斯卡毅然选择申请物理学专业,专攻环境辐射物理。
1969年,莫拉夫斯卡进入雅盖隆大学,13年后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论文主题为氡及其子体研究。氡及其子体是人类接触到的为数不多的气体放射性污染源之一,它们存在于地基、土壤、饮用水、建筑材料中,室内的氡浓度通常比室外高2~5倍。由于氡及其子体是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主要致癌物质之一,因此,准确测量、防控氡及其子体对保护人体健康十分重要。莫拉夫斯卡的研究包括帮助公众、学者和决策者更好地了解空气污染源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为建筑结构设计、改善空气质量、保护公众健康提供了科学依据,其放射性核素研究意义远超物理学领域,关乎如何构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实质性价值。
莫拉夫斯卡1982年进入波兰克拉科夫采矿与冶金学院物理与核技术研究所,担任研究员。几年后,她不满于现状,决定出国继续深造,在革新与突破中迎接更大的挑战。1987年,莫拉夫斯卡得到了维也纳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奖学金,赴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进修,成为一名博士后,后进入多伦多大学化学工程与应用化学学院从事研究工作。
随后,莫拉夫斯卡做出了重大学术转向。1991年,她远赴澳大利亚,被昆士兰科技大学自然资源科学学院和物理化学学院聘请为副教授,1992年,莫拉夫斯卡在昆士兰科技大学建立了环境气溶胶实验室,2002年更名为空气质量与健康国际实验室,成为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与健康合作中心。在昆士兰科技大学,莫拉夫斯卡的研究重点转为空气中的超细颗粒物,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愈发紧密,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交通废气、职业暴露、室内外空气质量监测、空气传播传染病防控等。
对气溶胶的研究为全球抗击病毒提供政策支持数据
在2003年“非典”时期,她应世卫组织邀请对病毒的传播方式展开考察,做出病毒存在于空气中,通过气溶胶传播的假设,该观点极具创新性,因为彼时相关研究极少。
2019年末,新冠肺炎疫情暴发,2020年3月,全球范围内的新冠肺炎病例持续增长,此时,世卫组织公开宣布空气中不存在病毒。这一论断使莫拉夫斯卡深感不安,因为已有重要科学数据证明病毒在空气中持续存在且通过气溶胶传播。因此,为避免更大范围的感染,优化各国疫情防控措施,莫拉夫斯卡在三天之内召集了研究小组,致信世卫组织总干事,请愿世卫组织修改声明。
起初,世卫组织不接受研究小组给出的科学论据,但接下来的4个月里,莫拉夫斯卡领导下的研究小组继续说服世卫组织更改其防控建议。直到7月初,莫拉夫斯卡联合全球200多位科学家在《临床传染病》杂志上发表了一封致世卫组织的公开信,几天后,世卫组织更新了其防控新冠肺炎病毒的建议,添加病毒通过空气传播的说明,建议公众避免前往拥挤、密闭、通风不良的场所。
正如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献给莫拉夫斯卡的获奖致辞中提到的:“她非凡的奉献精神和影响力架起了从基础科学到现实世界政策和实践的桥梁。”
莉迪亚·莫拉夫斯卡在气溶胶和空气质量方面的不凡成就为她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认可:1996年获昆士兰科技大学杰出学术贡献奖;2001年获昆士兰科技大学科技学院杰出研究员奖;2017年获美国气溶胶研究协会大卫辛克莱奖;2020成为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2021年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100位最具影响力的创新人物;2021年获国际室内空气质量与气候协会颁发的非凡学术领导奖;2023年获澳大利亚科学院马修·弗林德斯奖章等。面对各类荣誉,莫拉夫斯卡坦言:“我不把奖项看作对我的赞誉,它们只是对我所处理问题的重要性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