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文化周刊·看点 PDF版下载

栏目:焦点人物

版面: 文化周刊·看点

秦海燕:直陈“风暴”,亦是抵达治愈的路途


    秦海燕说,就算是电影主线之外的人物,她也不想让他们变成服务于故事和问题的工具人,都想在故事里“照进他们一点小小的、立体的人生”。讲到这里,她的笑意很温柔。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

    见习记者 范语晨

    “我知道你在经历痛苦,而我们都不是一座孤岛。”在接受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专访时,电影《我经过风暴》的编剧兼导演秦海燕这样描述她创作时的内心感受。

    从2013年的《分手合约》,到近年来的口碑之作《找到你》《刺杀小说家》《万里归途》,秦海燕的创作之路走得很宽阔,也很扎实。而《我经过风暴》可能是她十几年编剧生涯中最特别的一部电影:这不仅是她首次亲自执导自己的剧本,而且极具话题性与性别意识的选题,也注定了被误解、有争议与“叫座”的难度。

    面对误解,秦海燕是理性而坦然的:“家暴的话题性会淹没很多东西。没有走进电影院的人,可能会下意识觉得这是在用女性话题做噱头。”

    而走入影院后,更多理解与认同的声音涌向了她。“路演时,观众的沉浸感、体验感特别强烈,很多人说觉得手脚发麻、脑仁疼,感觉自己完全进入情境中了。”秦海燕说,这样的反馈超出了她的想象,但不在意料之外。因为最初促使她写下这个故事的动力,恰恰是一样的感同身受,心灵相通。

    创作源自一股“上头”的使命感

    前有《找到你》中的母职困境,后有《我经过风暴》中的家暴难题,再加上女性创作者的性别身份,外界很容易认为,秦海燕的创作选择一直在有意识地聚焦女性议题。

    而回溯编剧生涯,秦海燕觉得,自己对女性困境的关注,与其说是着意为之,不如说是随着阅历的积累而产生的本能共情。“我最开始入行的时候,写剧本主要是走艺术电影的路线。《分手合约》应该是我第一个在院线有成绩的电影剧本,《找到你》的创作中,做母亲的体验让我不自觉地把自身的困境带进去。而《我经过风暴》则是起于一次意外的冲击。”

    2019年,秦海燕的闺蜜遭遇了家暴。她及时赶到,陪伴闺蜜经历了报警以及后续的调解等环节。闺蜜遭遇的暴力虽然不像电影中女主角徐敏的那么严重,但这件事却深深地刺痛了秦海燕,也刷新了她对于家暴的认知。“我就像电影中的那个闺蜜一样,觉得意想不到。原来,有足够经济实力和法律常识的女性,也会遭遇家暴。原来,施暴者也可能是温和文雅的,脸上并没有一丝‘挂相’的凶恶。”这次经历让她发现,家暴的发生,远比我们想象中要更隐秘、更普遍。

    “当时我萌生了一种有点‘上头’的使命感,决定要写一个关于家暴的故事,我想或许能突破公众对家暴的一些偏见,让难以言说的痛苦能够被看见、被介入、最终被解决。”秦海燕坦言,这股“上头”的使命感,让她没怎么考虑处理这个题材可能遇到的挑战,想做就去做了。

    看见伤痛不止于感性的见证。创作准备期间,秦海燕和她的团队到各地做调研,采访了上百名家暴受害者、基层民警、律师等。受访者的讲述细化了秦海燕对家暴的认知,也打开了她故事创作的视野。

    “我明白了家暴的实质其实是控制。而在很多现实案例中,婚姻关系的解除甚至不意味着控制的结束,反而可能会升级,而孩子往往成为这种控制中的‘人质’。家暴的代际影响也是巨大的。”秦海燕将这些观察融入了她对故事的架构中,电影里男主角陈均原生家庭中潜藏的暴力、徐敏与陈均一儿一女的家庭结构、徐敏离婚后家暴的持续,这些元素都从家暴延伸开来,扩展至对于滋生家暴的社会文化与家庭关系的探讨。“我希望把问题抽丝剥茧,从性别与暴力切入,又超越出性别与暴力本身。”秦海燕说。

    “面对痛苦,我不想以超脱现实的方式去矫饰”

    在看《我经过风暴》时,有不少观众认为这是一个干净、利落的故事。对于家暴题材来说,用奇观化的画面和夸张的戏剧冲突去抓取眼球,显然是更有卖点的操作。

    “其实我也可以选择用更像‘爽文’的方式来处理这个题材,也许带来的商业回报更多,对观众和市场的挑战也更少。”秦海燕深知,确实有观众会更想看到“爽文”女主的故事,“电影上映后还有人跟我抱怨,觉得佟丽娅饰演的女主徐敏性格太‘面’了,不够飒。”

    但秦海燕没有选择这样做。

    “带着诚意去倾听了那么多受害者的故事后,我决定要把这个问题以一种现实主义的方式去展现给大家。面对她们的痛苦,我们不应该采用那些超脱现实的、更‘爽’的东西去矫饰,那更不利于社会对受害者真实处境的理解。”从秦海燕温和而坚定的声音里,记者仿佛能听出,她对那股使命感的捍卫。

    创作的调子定了,如何平衡戏剧性与现实,就成了最难的技术问题。秦海燕的选择首先是不夸大冲突与痛苦,观众会发现,电影中家暴的场景,镜头语言都很克制。同时她也不回避人性中不那么“给力”、不那么光彩的成分。

    “比如,年轻律师李小萌起初对徐敏是有误解的,大家可能更想看到一拍即合、并肩战斗的姐妹同盟,但理解的达成,在现实中往往需要长久的碰撞。”秦海燕向记者解释了不少电影细节的安排,“又比如在职场上成功、干练的徐敏,在家庭中却很多时候优柔寡断,在离婚的事情上反反复复。这都是我在采访中听到的、女性面对家暴时无比真实的内心纠葛。”

    在秦海燕的笔下和镜头里,受害者徐敏是不完美的,而施暴者陈均也不是铁板一块的天生恶人。“陈均是一个特别两面性的人,在人前他很模范,在人后却是个控制狂。”秦海燕希望通过刻画一个立体的施害者,去触及不平等性别文化中男性的位置。

    “如有雷同,不是巧合”,冷静、落地的叙事质感,令观众对影片海报上的这句话深感认同。秦海燕很欣慰:“通过自己的技法手段和创作经验,让大家能够在两小时里真实地进入体验,这是对创作者的一种认可。也唯有如此,才对得起这个题材应抵达的意义。”

    “反思,是为了抵达更好的爱”

    在与秦海燕对话之前,记者很好奇,观影者在两小时的故事里尚且感到如此窒息,那么与丑恶缠斗很长一段时日的创作者,又该经历怎样的痛感?

    秦海燕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却说:“我的感受恰恰是相反的。每个人都难免遭遇过一些困境。在我去表达、去采访别人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对彼此困境体验的理解和共振,这些对话反而像一次次心理治疗一样,让我觉得自己有被治愈到。一些遭遇过家暴经历的观众也对我说,他们在痛哭后体会到了疗愈。”

    她由此感到,治愈可能有很多方式,“一起直面痛苦未必不是其中一种。这意味着,我知道你在经历痛苦,而我们都不是一座孤岛。”

    当然,拆解人性之恶、关系之困、生活之难,终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秦海燕认为,作为表达者,她想给观众带来的一定不是绝望,而是通往希望的勇气。“一些女性网友看完电影后开玩笑说‘不敢结婚了’,这肯定不是我们想表达的东西。我们去反思恶,警惕恶,还是为了抵达更好的爱。”

    秦海燕说,电影中律师李小萌与她的男友有几场点到为止的戏,就是她试图在黑暗中注入的亮光。“李小萌的男友一开始对她也有过不理解,但到后来,法庭那场高潮戏过后,人群散尽,男生依然没有离开,坐在那里对李小萌投来支持的微笑。这个场景其实表达了创作者的态度,我想最终还是要带给大家一些启迪,启迪我们如何更好地跟亲密的人相处。”

    让秦海燕开心的是,这种正向的启迪,真实地发生了。“路演的时候,很多情侣一起来看电影,那些相处得不错的,看完后会很想夸夸彼此,而平时争执比较多的情侣,也在警醒中开始反思,是不是应该用更健康的方式彼此沟通。”

    采访接近尾声时,谈到电影并不算多的排片量,秦海燕洒脱地笑着说,影片上映到现在,是坚持着“在石头缝里开出花来”。

    她的自嘲里有点疼惜,有点执拗,还有很深的爱和期许——不仅是对《我经过风暴》这部电影,更是对那些正在穿过风暴的“我们”。

    记者手记

    两周前,我在上映的第一时间去看《我经过风暴》,久违的真实与细腻,在我内心掀起了一场“风暴”,也让我对本片的编剧和导演秦海燕产生了十足的敬意——敢于直面家暴题材,并把它呈现得如此贴近现实主义的本质,这需要多大的勇气与功力。

    与电影给我的“重磅”震撼不同,认识、采访秦海燕的过程十分轻松与温暖。她温和、率性,言谈中富有见地和力量。我能感受到秦海燕身为女性创作者极为敏锐的性别视角,而她对电影细节处理的讲述更让我感受到,她的关切从家暴本身,延伸到了更深广的女性处境,乃至人的处境。她说,就算是电影主线之外的人物,她也不想让他们变成服务于故事和问题的工具人,都想在故事里“照进他们一点小小的、立体的人生”。讲到这里,秦海燕的笑意很温柔。

    这或许解答了我最初的好奇。直陈“风暴”的勇气,来自她对每一种生命境遇的看见与体恤。或许,能讲好故事的人,从来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思想者,而是生活里的温柔勇士。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