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视点评论 PDF版下载

版面: 视点评论

新疆哈密善治善用水资源涵养生态润泽经济

天山脚下铺展绿色发展新画卷


    ▲哈密市哈密河湿地公园“十园两广场”之人民广场的风景。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肖婷/摄

    ▲哈密市巴里坤县高家湖湿地景区。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肖婷/摄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肖婷 王江平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宿琳

    金秋九月,新疆哈密迎来最美的季节。

    哈密市的哈密河国家湿地公园里,绿柳成荫,亭廊点缀,流水潺潺;伊吾县淖毛镇的瓜田里一派丰收忙碌的景象,装满晚熟哈密瓜的车辆在道路上来回穿梭;巴里坤县的高家湖湿地,水天相接的芦苇荡在夕阳的映照下尽显秋天的诗情画意……

    如今,东天山脚下的哈密,正谱写着绿色生态发展之歌。

    生态恢复 让“绿色传奇”在这里延续

    100多年前的“左公柳”绿了荒漠戈壁,如今,在哈密河国家湿地公园里,苍劲又古老的“左公柳”在哈密河的滋养下焕发新的生机。“右手边的这棵柳树就是有着150年树龄的‘左公柳’,目测周长3米左右。在这个公园里,你们见到的‘左公柳’树龄大部分都在100年以上。”哈密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主任宋占士指向公园步道一旁已经倒下的“左公柳”说,“别看有些‘左公柳’已经倒地,但依然向上而生,这棵‘左公柳’的树干上又孕育出了新的柳树。”

    走在步道上,树影在风中晃动,微风不燥,阳光正好。郁郁葱葱的林木下,亭台楼榭,精致而婉约,倒影在水中泛着涟漪,三步一小景、五步一大景,宛如江南别致的园林景观。

    然而,哈密河作为哈密人民的“母亲河”,在20世纪80年代末,曾几近枯竭。

    “以前这里大风一刮,啥都看不见,更别说出门散步了。”正在公园锻炼身体的居民付万德回忆起早些年这里的环境时说道。

    为了改善哈密河的生态环境,从1998年开始,哈密市陆续实施了一系列增水工程。此外,为了加快哈密河绿洲生态恢复,2019年哈密市启动实施哈密河生态恢复工程。截至目前,已建成面积达5300亩的哈密河国家湿地公园,是生态恢复前的3.8倍,其中新增绿地2157亩,哈密河沿线绿化率由18%提高至78%。

    水清岸绿入画来,生态美景绽新颜。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的改善,吸引了白鹭来此栖息。白鹭是公认的“环境监测鸟”,对栖息地的环境标准要求很高。“从2021年至2023年,连续三年,我们发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鹭在湿地公园进行短时间栖息,这充分说明这里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和提升!”宋占士一边打开手机向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展示白鹭的照片,一边自豪地说。

    如今的哈密河国家湿地公园,已成为老百姓休闲、健身、消暑纳凉的好去处。

    “你看现在改造的,绿树成荫,水也清澈了,道路也畅通无阻,这么舒适优美的环境,老年人有地方散步,心情也好了。”付万德脸上洋溢着幸福。

    还绿于民,还空间于民。哈密河生态恢复工程不仅打造出让各族群众在更大绿色空间里休闲娱乐、享受美好生活的“天然氧吧”,而且还构筑起哈密市城区的生态屏障,擦亮了生态底色。

    技术应用 让瓜农收入“甜蜜”翻倍

    距离哈密市区200多公里的伊吾县淖毛湖镇,现在正是哈密瓜的丰收时节。烈日下的瓜田里,瓜农们把一箱一箱的晚熟哈密瓜装到卡车上。道路两旁,装满哈密瓜的车辆来来往往、络绎不绝。一片片的瓜田看不到尽头,只有远处东天山的轮廓清晰可见。

    “今年的瓜都卖出去了,每亩地平均收入在4000元左右。”种瓜大户梁娟英一边接受采访,一边开心地望向自己的瓜田。

    作为淖毛湖镇的主打产品,晚熟哈密瓜在这里种植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气候优势。淖毛湖镇距离东天山160公里,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气候干燥,降水稀少,非常适宜哈密瓜生长。

    “我们这里种植的哈密瓜是新密25号和西州蜜17号两个品种,具有果型好、色泽鲜、口感香脆、商品率高、耐储运等特点。同时,因为是单一作物,所以抗病性强,在全镇种植的4万亩哈密瓜中,有3万亩得到了绿色认证。”淖毛湖镇党委委员张明生告诉记者。

    “瓜种到哪儿,滴灌带就浇到哪儿。”梁娟英说。如今,哈密瓜的增收还得益于近年来推广的膜下沟滴灌栽培技术。

    “一方面节水,另一方面,自从采用膜下沟滴灌栽培技术后,每亩地产瓜2吨以上,最高收入有8000元。”梁娟英向记者讲述着自己种植哈密瓜的经历。

    善治善用,提质增量。膜下沟滴灌栽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改变了瓜农们大水漫灌的浇灌方式以及哈密瓜产量和品质不稳定的局面。在充分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同时还节约了水资源。

    张明生介绍,通过增加灌水频次,减少单次灌水量的形式,保障作物供水需求,降低总用量,均衡的灌水进一步提高了果肉脆度和色泽感。相较于传统种植模式,哈密瓜品质也明显提升,糖度提升2度以上,储藏期增加15天以上。

    “目前除了种植哈密瓜,我们还在尝试深挖哈密瓜的附加值,比如酿制哈密瓜酒、冻干产品等。”谈到哈密瓜产业的发展,张明生表示,下一步会加大哈密瓜的产品研究,推动哈密瓜产业链升级,进一步拓宽村民的增收渠道。

    生态旅游 让村民的日子更有奔头

    在淖毛湖镇以西200多公里,东天山以北的哈密市巴里坤县高家湖湿地,生态旅游产业的积极发展,让这里村民的日子更有奔头,幸福感也更强。

    溪流清澈蜿蜒流淌,一片片的芦苇荡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金秋韵味十足。这片背靠东天山的草原湿地,无疑是生态改善与产业发展最生动的案例。

    眼前这片风光绮丽的湿地,曾是一片片的盐碱地。“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以前高家湖村到处都是泥,根本留不住人,很多村民都陆陆续续搬走了,可以说变成了一个空心村。

    改变发生在2016年。从这一年开始,巴里坤县先后投入资金进行生态改善,打造高家湖湿地景区,发展旅游业。柏油路修好了,停车场、观光长廊、木栈道有了,各种样式的民宿也建好了。随着生态改善和配套设施的完善,来草原湿地观光打卡的游客自然也多了起来。今年1—8月,巴里坤县累计接待游客248.88万人次,旅游收入7.07亿元。

    生态旅游的发展,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钱袋子”更鼓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返乡创业。

    “90后”小伙孟庆杰就是其中一位。他从小在巴里坤县大河镇小青疙瘩村长大,大学毕业后在外工作了几年。在亲眼见到家乡一点点变好、发展起来后,2017年,孟庆杰决定返乡创业。

    如今,他在二渠水库的度假村建起了木屋,为游客提供住宿、吃饭、水上娱乐等项目。“目前我们日接待能力300人,旅游旺季更是供不应求。同时,度假村还解决了附近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每年能吸纳20多名村民,人均月工资3000元左右。”孟庆杰说。

    “是高家湖湿地养育了我们。东天山腹地,湖水清澈、雪山盖顶、水草肥美、牛羊成群。游客住在这里一大早起来就能看到天山,夜晚可以赏星河璀璨。”谈到回乡创业,孟庆杰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未来我还想做一个星空牧场,让更多游客来到这里,看到巴里坤最美的星空。让更多的人知道这片湿地草原,知道巴里坤生态环境的美好。”孟庆杰对未来充满了干劲儿,信心满满。

    因水而美,因水而兴。哈密市善治善用水资源,走出了一条涵养生态、润泽经济的绿色生态发展之路,描绘出一幅人和景美的美丽画卷。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