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传福 李悦 文/图
三五好友,一壶清茶,温暖的炭火保持着茶水适宜的温度,大家尽情分享着身边的趣事,把茶言欢……围炉煮茶,是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黄舣镇“聚兴家庭农场”去年冬天开发的一个休闲项目,至今仍热度不减。作为农场主人,“90后”刘雪琴怀揣“绿色梦”,从金融白领变身“农场主”,打造观光型家庭农场,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2021年,农场被评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刘雪琴也先后获得“泸州酒城英才·乡村振兴之星”和“泸州市十佳农民”等称号。
返乡创办家庭农场
“我从小就喜欢摆弄花花草草,自学了很多栽种、移植、养护的知识,心里一直有个‘绿色梦’。”刘雪琴是黄舣镇王河村人,从小便与家乡的绿水青山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高校毕业后,她进入泸州一家金融公司工作,虽然待遇还不错,但忙碌的工作让她身心疲惫,于是,她决定回乡创业。“观光农业前景很好,家乡位于董永坝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北区,离泸州市区半小时、距高速路口仅仅5分钟,地理条件非常好。”2019年底,她毅然放弃了优厚的待遇,返乡创业。
说干就干。当年,她就流转了40余亩土地,建起以培育花草、果苗为主的农场。“以前,这里的杂草比我还高,建农场工程量很大。”家庭农场建立初期,请来的工人都是附近农民,由于缺乏种植苗木的经验,经常出现移栽的苗木不出苗、僵苗等现象。为此,刘雪琴采取面对面讲解、手把手操作、一对一指导培训等方式,提升栽种存活率。
“当时由于我们打的排水沟不够深,突遭强降雨,农场内涝,导致嫁接的樱桃苗部分苗圃涝死、僵苗,这一次就损失了十万元。”回忆起三年前那场暴雨,刘雪琴还心有余悸。
虽然困难重重,但把自己的爱好变为工作,刘雪琴依旧干劲儿十足。除草、育苗、补栽、移栽……她不断搜罗,引进800余类苗木品种,观光农业园初具雏形。
创新打造“花园农场”
“来来来,摆好造型,注意表情,一、二、三……”沐浴着灿烂阳光,欧月、西洋大滨菊、百子莲等品种花开正艳,众多游客在农场里拍照打卡。
为了打造农场的“乡村花园气息”,今年,刘雪琴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还新增手工DIY、花园烤肉等定制活动,不断推陈出新,为游客带来沉浸式“乡村生活”体验感。
“我们以培育第一产业苗木为主,同时延伸到第三产业。”刘雪琴介绍,为了做大做强农场苗木,农场通过抖音、淘宝店等线上销售与线下销售相互引流转化,同时,还延伸到围炉煮茶体验、为游客设计庭院等服务,并持续创新发展。
周边产业场外“开花”
“平时我负责苗木栽种、移栽等,虽然跟自己栽种庄稼有相似之处,但需要更加精细呵护,马虎不得。”移栽着一棵棵木本绣球花,清凉寺村一社的梁祖珍说。
梁祖珍在农场工作一年了,在休息空档,她倚着锄头、掰着手指算起了账:“现在给农场干活,一天有80元收入,一年收入增加了2万多元,而且离家近,还可以照看家里。”
据了解,目前,农场每年吸纳当地人就业1000余人次,人均增收6000余元。与此同时,农场日益增加的人流量,给当地群众带来不少致富的“金点子”。
退役军人曹露非常喜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染,退役后她也进行了系统学习。注意到农场带来大量客流的广阔市场,去年10月,她创办“吴香非遗文化手作艺术坊”,将方巾、渔夫帽、旗袍等20多类艺术品卖到了全国各地。
沿着开满玫瑰花的“花墙”,不少小摊贩在吆喝,凉面、土豆花、玩具……各种小摊琳琅满目,游客往来络绎不绝。新型消费场景带来更多消费方式,农场周边还新增农家乐3家,小摊点10余家。
“我们将持续引进新品种、新理念、新方式,让这里成为大家休闲娱乐的‘梦想家园’,同时,全力以赴带动周边产业发展,为家乡的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谈及未来打算,刘雪琴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