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文化周刊·小荷 PDF版下载

版面: 文化周刊·小荷

泥 塑


    我也笑了,因为我懂得了,一切成功都要经过百倍的努力才能实现。

    ■ 上海市杨浦双语学校六(3)班 李昱霆

    周末,妈妈带我去了一家非遗泥塑馆。

    一进大门就能看到馆里有好多人在捏泥。教我们捏泥的师傅是一个矮矮的老人家,头发和胡须都已花白,手粗糙得像松树皮。我很快就被他神奇的手艺吸引了——只见,他将泥模慢慢拔高,拔得像杯子一样,然后慢慢缩小瓶口,又用手轻轻拨动,短短几分钟,一个美丽精巧的小花瓶就出现了。师傅用热风机把成型的花瓶吹硬,熟练地用一把小刀枪削去花瓶上凹凸不平处,用蘸水的海绵打磨干净,将花瓶送到窑里。看着跳跃的炉火,他若有所思地说:“泥瓶必须经历1300摄氏度以上的烧烤,才能成为一件像样的作品。”

    在美丽花瓶的“诱惑”下,我和妈妈也开始了泥塑。

    按照师傅的要求,我打开转盘,用掌心轻轻摩挲着泥坯,它像海绵一样软,又不失弹性,和花盆里的泥土完全不一样。师傅告诉我,泥是从景德镇运来的,因为富含矿物质,所以格外细腻、瓷实。我一边捏一边用手掌心把泥坯拔高,再小心地把它按低,汗水已经从额头上滑落。

    几次失败后,我和妈妈的泥坯终于捏成了像碗一样实心的形状,要开始掏洞了。我感觉好像快成功了,师傅指导的话我就没太仔细听,很自信地将大拇指伸了进去,里面顿时变空了。我正感叹神奇之时,泥膜竟然破了,又摊成一摊。师傅在一旁嘿嘿地笑,“小同学你要认真听啊!”我不服气,又来一次,这次,泥膜不仅破了,还甩了我一身。我又失望又生气,想把那团讨厌的烂泥一下甩掉,不捏了。

    可一回头,我看到师傅依然不急不躁地做着他手上的泥塑。我深吸一口气,重新认真捏了起来。这次我耐心地听着师傅讲解,一点点摸索着。原来在用大拇指掏洞的时候,只能掏半个关节,底部必须留有厚度才行。又经过几道工序,我终于完成了自己制作的碗。虽然它没有师傅做的泥塑那么精致漂亮,但我却很有成就感。

    当妈妈和我把泥塑碗交给师傅的时候,师傅笑了,还冲我竖起了大拇指。我也笑了,因为我懂得了,急于求成往往无济于事,一切成功都要经过百倍的努力才能实现。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