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 见习记者 李熙爽 李萌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 记者 贾莹莹
夏末秋初,祖国东北角,黑龙江。
这里山水壮阔——森林苍莽,江水奔涌,稻浪翻滚如海;这里生机勃勃——机器轰鸣,焊花飞溅,破解“卡脖子”技术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农业与工业并重,传承与开创兼容,巩固优势产业,扬帆经济蓝海……如今的黑龙江正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迈向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新征程。
自主创新 为中国工业打造更强劲的未来
在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一座30米高的大型车间里,火红的钢锭正在巨大的机器中被锤炼。钢铁“巨兽”持续作业,机器的轰鸣冲击着耳膜,这里就是我国重型装备制造业的摇篮——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一重”)。
从全球首台“华龙一号”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完工起航到白鹤滩水轮机关键部件成功交付,从首支国产调相机转子顺利问世到完成“玲龙一号”核心模块制造任务,近年来,中国一重坚持用创新驱动发展,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
在中国一重工作多年的李庆忠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以核级管道为例,其他企业都是先锻造出实心的柱状体,再后期加工‘挖’出空心通道,中国一重则能通过空心锻造保证产品质量与成功率。我们一直在用实际行动打破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困境,始终在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制造国产化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过去5年,黑龙江一大批老字号企业牵住“创新”这个牛鼻子,顺应时代潮流,主动拥抱转型。哈电集团首创15长+15短的长短叶片转轮,实现全球首个巨型长短叶片转轮“零配重”,自主研制出世界首台百万千瓦白鹤滩水电机组,实现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重大突破。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历时多年,研制出用作国产大飞机机翼壁板的最新一代超高强高韧铝合金材料,彻底突破国外技术封锁,成功托举国产大飞机展翅飞天。大庆油田利用水资源丰富的环境优势,创立中国石油首个水面光伏项目——星火水面光伏电站。
星火一次变电所所长李卫星算了一笔“生态账”,“星火水面光伏电站等电量折合火力发电每年可节约标准煤8400吨,减少烟尘排放量约84吨、二氧化硫约134吨、氮氧化物约63.9吨,折合减排二氧化碳2.2万吨……”
日复一日的钻研,年复一年的攻克,坐落在中国东北角的老企业用自己的一小步,走出了中国工业自信自强的模样。
科技赋能 书写现代化农业大文章
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黑龙江用数据说话:2022年粮食总产量1552.6亿斤,占全国11.3%,粮食总产量、商品量、调出量、储备量均居全国第一。可以说,全国每9碗饭,就有1碗来自黑龙江。
怎样让这碗饭端得更牢?在“绿色米都”——建三江,记者找到了答案。
三江环绕,七河贯通,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建三江,这个因水得名的地方,如今是发展农业现代化的一片沃土。
在建三江的七星农场,农业实现了全程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环境监测,有“千里眼”——200个监测点、20个小型气象站、20个地下水位监测仪,实时提取水稻生产全过程所需的水温、泥温、二氧化碳、空气温度湿度等。生产指导,有“智慧脑”——叶龄诊断系统,农场在田间布置了采集设备,定时定点采集水稻生长图像,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图像进行处理,判断叶龄、株高、叶长等水稻生长性状的量化指标,自动生成农艺措施,指导农业生产。耕、种、管、收,有“机械手”——利用北斗导航、5G、物联网、大数据、环境感知等现代技术与传统农机技术进行深度融合,率先实现水稻耕、种、管、收全程无人化农机作业。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近年来,北大荒农垦集团建三江分公司着力发展科技农业,农业科技贡献率达77.07%,科技成果转化率达98%以上,位居全国第一。
在农业科技的助力下,深秋未至,建三江的万亩水稻田已是“极目连云·稏肥”的喜人景象。距此不远的海伦,大豆育种专家李艳华培育出的新豆种“东生17”“东生19”品质优秀、产量喜人。在北纬四十七鲜食玉米加工厂,刚刚采摘的玉米从采收到装袋煮熟,全流程在3个小时内完成;齐齐哈尔克东县,采用全自动“机器人”智能化生产的奶粉被运往千家万户……勃勃生机在黑龙江各处涌动,人们用实践将现代化农业这篇大论文写在肥沃的黑土地上。
高新技术 激发高质量发展澎湃动力
拥有哈尔滨工业大学等78所高校,以及124家独立科研院所的黑龙江,近年来,在高新技术领域取得了一大批原创性成果。
2022年9月,“微厘空间”S4试验卫星成功发射;2023年6月,“龙江三号”试验卫星发射任务圆满达成……这些在太空中闪烁的人造卫星背后,有一个属于黑龙江的名字——哈尔滨工大卫星技术有限公司。
哈尔滨工大卫星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健告诉记者,通过“学校技术创新总体设计+公司商业化生产制造”的运行模式,公司将哈工大近30年的小卫星技术成果转化落地。“我们的拳头产品——柔性化卫星平台技术体系,能面向不同类型的卫星提供通用化设计,实现各类卫星的快速研制和批量化生产。”
陈健说,公司目前承担100余颗商业卫星的研制和批产任务,填补了黑龙江省卫星制造产业的空白,促进了黑龙江省小卫星制造产业链的形成,也为龙江留住了一批高端人才。
高新技术不仅可以“上天”,也可以“入地”。绥化地处“黄金玉米带”,玉米年产量稳定在1000万吨左右。通过引进黑龙江新和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和成”)玉米生物发酵项目,形成玉米淀粉—淀粉糖—葡萄糖—辅酶Q10的国内最高端的玉米生物发酵产业链,走出一条把玉米“吃干榨净”的原材料精深加工之路。
新和成总工程师赵德胜说:“通过生物技术,我们将玉米加工成氨基酸、维生素等产品,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让小小一粒玉米的身价实现数十倍乃至百倍的增长。此外,我们还是一个循环经济——将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制成沼气发电,将废盐做成化肥反哺黑土,将生产过程中的余热耦合起来用于冬季采暖。深加工、循环经济、节能减排,通过一系列的方法,新和成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形成核心竞争优势。”
目前,像新和成一样的玉米产业龙头企业纷纷在绥化“落地生根”,极大提升了绥化市的深加工产能。绥化市相关负责人介绍:“绥化将努力打造国际知名的玉米生物发酵产业强市,力争到2025年,全市玉米生物发酵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