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知道自己生命的短暂,所以要在这转瞬即逝的光阴里尽情歌唱,唱出它一生的经历与感伤,唱出它生命的意义……
■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初二(13)班
孙歆迪
1880年,法布尔先生的《昆虫记》问世,他不仅真实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的生老病死等生命现象,折射出社会与人的诸多形态。其中,蝉的生命更让我深思。
蝉声预示着夏天的到来,每到夜晚,那响亮的蝉声更让人烦躁,它好似不知道休息,一直在树头尽情地歌唱。而时间匆匆流过,我们发现,这蝉声在初夏不经意间走来,又在初秋不经意间隐匿。
《昆虫记》中写道:蝉在地下要待四年。在漫长的地下生活中,幼虫们会自己挖土、清道、加固墙壁……做这些只为它从泥土里出来,变为成虫,在大树上蝉鸣一个夏天,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也随之逝去。
看到这里我不禁困惑:四年甚至几十年待在地下,不见天日,出来成为成虫就只沐浴在空气与阳光之中一个夏天,值得吗?蝉在地下无虫鸟相伴、无阳光温暖,在一个个漆黑的夜里,它都在孤独地等待蜕壳这一刻的到来。我听着窗外初秋的蝉鸣,不禁为蝉感到不值。
然而法布尔却不这样认为,他说:“那种高音足以歌颂它的快乐,既难得又短暂。”这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或许,不只是蝉,每一种生命都是如此,在抵达生命的进化,或是成功的彼岸之前,都需要漫长的积累。我们在儿时学习走路、说话,这些现在看似无比简单的动作,不也需要日复一日的坚持练习吗?哪怕只进步了一小点,我们都会感到无比快乐。想到这些,我好像有些明白了蝉的生命意义。
蝉知道自己生命的短暂,很快就会在秋日与黄叶一同凋零,所以它们要在这转瞬即逝的生命里尽情地歌唱,唱出它一生的经历与感伤,唱出它生命的意义,这样才不辜负那么多年黑暗中的坚持。
我们与蝉又何其相似,我们用十几年的光阴去探索知识,提升能力,正如蝉在黑暗中积蓄力量,等待在阳光下歌唱的那一瞬。想到这些,我对蝉充满了敬意,也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了期望,鼓足了力量。
是的,每个生命都会有消逝的那一天,但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都应该珍视光阴,活出自己独特的生命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