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视点评论 PDF版下载

栏目:新闻深1°

版面: 视点评论

“认房不认贷”落地,楼市能否真正回暖?

——女报记者实地探访新政下的北京楼市


    图片来源于网络

    ● 新政落地后,不少房地产中介反映,该政策很快在房地产市场激起涟漪,具体体现为:市场节奏明显加快,带看、成交量明显提升,成交周期明显缩短,楼市回暖迹象明显

    ● 受此次新政影响,客户群体和购房需求主要集中在刚需购房和刚需改善

    ● 专家表示,新政对楼市起到了稳定预期等积极作用,但除了政策刺激外,让楼市回暖的根本因素基于人们对长期就业、收入等预期的稳定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韵曦

    继广州、深圳、上海后,9月1日,北京市住建委、央行营管部、金融监管总局北京监管局联合发布通知,即日起优化北京市个人住房贷款中住房套数认定标准。这意味着,北京在全市范围内实施“认房不认贷”,即家庭名下本市无房的前提下,不再关注全国范围内是否有贷款记录,均可算为首套购房,享受首套利率及贷款成数。新政落地后,不少房地产中介反映,该政策很快在房地产市场激起涟漪,具体体现为:市场节奏明显加快,带看、成交量明显提升,成交周期明显缩短,楼市回暖迹象明显。

    新政刺激下,房地产市场是否产生实质性回暖?新政能给哪些购房群体带来利好?近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北京房地产市场中的买卖双方、一线中介以及相关专家,了解他们对新政的体验、态度与建议。

    房地产买卖方:新政刺激了购房、置换的欲望

    家住朝阳区定福庄东街、在京工作已10余年的杨先生很早就有购房打算。2021年,他和爱人如愿抱得二胎,2022年,大女儿幼升小,在朝阳区就读,然而一家五口一直租住在一个60多平方米的两居室里,孩子们的成长让生活空间显得日益狭小。

    实际上,2021年杨先生便开始有看房计划,但由于和爱人曾在老家贷款买房,因此在北京购房属于二套。“我们曾想在亦庄购房,但二套房首付款实在太高。”杨先生跟记者算道,“如果想购买一套90平方米左右的三居室,首付款要300多万,压力太大了。”受限于此,杨先生的购房计划一直搁浅。

    “认房不认贷”新政出台后,他心中一喜,“首套房首付款只需要40%,相比之前,首付款可能还不到两百万元,我们可以负担了。”这几天,他一直在寻找心仪的房源。

    自新政出台后,不少像杨先生这样的“准刚需”家庭开始计划买卖、置换房屋。

    家住东城区的王先生一直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换房时机,但一观望就是一两年。

    王先生一直和父母同住,近两年有了结婚打算,并计划将正在居住的三居室卖掉,置换两套小户型,但“手头的房子挂牌后价格一直在跌,新房也没有太好的选择”。

    新政出台后,他明显感觉“中介电话多了,小区门口中介挂出的房源信息以及带人看房的也多了”。谈到对新政的看法,王先生表示,“我感觉我的房子肯定更容易出手了,买新房的选择空间也更大。”

    家住东城区广渠门的荀女士也刚刚挂出自己名下唯一的一套房。“看到出了新政,就想着赶快趁这个热度卖了房子改善一下。”荀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居住的是一套93平方米的两居室,虽然面积不小,但住着一家六口。“我有两个孩子,老大马上要升初中,需要有独立的房间,老二也上小学了,必须得换个三居室。”

    相较一些人的观望态度,荀女士表示,“价格在自己承受范围之内,国家又给了支持政策,我觉得这件事可以推进了。”

    房地产中介:成交量上涨、但房价稳定

    近日,在北京市朝阳区、大兴区等多家房地产中介门店的走访中,记者了解到,受此次新政影响,客户群体和购房需求主要集中在刚需购房和刚需改善。

    “新政主要利好新市民及改善型群体。”北京链家大兴区西红门中海国际店商圈经理于野告诉记者,一些新市民曾在外地有过购房信贷记录,过去被认定为二套住房,必须支付六成(普通住宅)或八成(非普通住宅)首付。新政后,这类群体将被认定为首套置业群体,可获得实质性的信贷支持;对于改善型群体,则利好买一卖一改善置换群体。在既往信贷认定条件下,在卖出已有住房并还清贷款后,此类群体由于有贷款记录,依然会被算作二套购房群体,受信贷约束较强,新政下,同类情况的群体可被认定为首套购房者,能够得到信贷支持,置换心仪住房。

    自新政出台,于野所在商圈内刚需首套盘客户量增量明显,同样出现增长的还有商圈内的带看量。“翻了两倍,”于野说,“客户带看量确实挺多,但就成交来说,算是稳中略增。”同时,“挂牌房源较之前好卖了,出售周期也有缩短。”在他看来,新政确实撬动了刚需购房。

    许丽丽(化名)就职的某房地产中介门店位于朝阳区与东城区交界处。9月1日新政出台当天,许丽丽就感受到了政策的效力。“新政第一天就成交了3套房,周末每天也能带看好几波客户,这个市场确实被刺激起来了。”

    她告诉记者,“之前房地产市场不太景气,大家都在观望,导致今年六七月份房价持续下滑8%~10%。成交量也很少,有的客户交易周期达到3个月。”而新政出台后,降低了一大批有刚需但此前首付不够的购房者的门槛,市场很快活跃起来。“上周我成交的一套房子,交易周期仅3天。”

    2017年3月以来,北京市出台了“认房又认贷”等一系列楼市调控政策,限制了一些人的购房资质。因此,“认房不认贷”新政在北京落地,在许丽丽看来是“放了个大招”。但她又强调,“新政并非适合所有人,比如月收入不高的人群,要贷款300万、月供两万多也不太现实。”

    新政刺激下,北京楼市是否产生实质性回暖?房价走势是否会有较大变化?

    于野分析认为,此次北京楼市调整,释放了很多潜在需求,感觉楼市在逐步回暖,总体仍趋于稳定。

    “虽然政策刚在北京落地一周左右,就消化了两三千套存量,但又新增房源9000多套。如果卖家给出的价位不合适,客户也不会出手,现在已经进入买方市场。”许丽丽认为,除非买方市场转为卖方市场,否则房价上涨的可能性很小。她也认为,虽然新政给出了利好,但“现在房地产市场几乎没有炒房的了,都是刚需或改善。”

    专家:新政不会使房地产行业回到过去“老剧本”

    新政出台基于哪些原因?会对后续房地产市场产生怎样的影响?

    北京链家研究院院长高原告诉记者,受家庭结构变化、育儿、养老等因素影响,当前北京住宅市场近七成购房者属于改善型需求,大量改善型群体在较为严格的信贷政策压制下,难以通过置换方式满足自身的住房需求;与此同时,曾在家乡有过置业行为的新市民群体也受到“误伤”。

    “新政能够更好支持人民对更美好居住环境的向往,也将有助于首都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高原认为,从更好满足居民正常刚性及改善性置业需求的视角来看,“对首套认定标准进行调优正当其时”。

    谈到新政对当前及后续市场的影响,高原表示,初步来看,随着新政落地,反馈在交易数据上,日均、周均成交规模均有较大幅度增长,首周市场反馈积极。但当前的高成交数据,主要是已具备签约条件、已完成筛选过程的客户在政策激发下的集中签约,不能作为市场反馈的依据。

    “北京市场一直以来都比较稳定,今年以来在面临诸多外部挑战的情况下,体现出较强韧性。此次新政是针对新市民和买一卖一群体的购房条件优化,就北京市实际而言,信贷条件与政策环境也仍然总体稳定。”对于后续市场,高原认为,随着利好政策的预期实际落地,前期持币观望的群体可能入市,才能促成市场稳步回暖。

    中国房地产数据研究院院长陈晟认为,新政对楼市起到了稳定预期等积极作用,但除了政策刺激外,让楼市回暖的根本因素基于人们对长期就业、收入等预期的稳定。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杨海平则认为,当前一线城市“认房不认贷”政策以及多个二线城市放开限购政策,并不会使房地产行业回到过去的“老剧本”。

    “新政政策的正面影响在于,通过释放一定的潜在需求,为房地产企业转型、风险化解以及房地产行业向新的发展模式过渡提供了一定空间。”杨海平建议,房地产企业要用好这弥足珍贵的转型空间和风险化解窗口期。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