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造船数字化设计技术攻坚组8年探索,构建以三维模型为核心的船舶无纸化建造新模式,实现船舶全专业、全要素的三维设计和全三维交付。其主要研发成果成功应用于各类船舶,设计差错率比同物量船舶降低了60%。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田梦迪
■ 实习生 李苑宁
以往,2D图纸是造船行业各阶段、各工种交流的语言,如今在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江南造船),对着电脑中的三维电子图纸施工已成为常态。从研发、设计到生产,造船行业已经实现全程无纸化作业,这些数字化转型的成果,要归功于一支极具创新力的青年团队——江南造船数字化设计技术攻坚组。
攻坚组共有20名员工,平均年龄35岁,女性职工占比65%。团队成员长期从事数字造船技术的创新和研发,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据介绍,其主要研发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各类船舶,设计差错率比同物量船舶降低了60%。
寻求转型 探索前进方向
为了打破传统造船困境,2015年,江南造船开启了数字化转型的探索之路,原江南研究院的CAD技术组重新组建,成立数字化技术攻坚组。
船舶工程专业出身的李海波是最早加入小组的成员之一,她和同事开展了大量的调研考察,终于选定一款和江南造船理念契合的三维软件。“当时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只想着找一个新的3D软件代替CAD,可以直接投入使用。”
但现实给了她们重重一击。在“东方红3”号上,小组第一次试用新软件,结果发现左右对称、曲板展开等船舶行业中非常重要的功能无法实现,最后只能“两条腿走路”——在新旧软件上各做一次,花了两倍多的时间。
“整个团队都很崩溃,当时觉得没办法做下去了。”李海波回忆道,由于三维软件此前从未在船舶行业应用过,她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在使用中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优化。“和代理商协同开发的过程中,对方不懂船舶专业,我们又对软件比较陌生,沟通起来要花很多时间。”班组组长刘永珍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工程进度不能耽误,时间紧、任务重,她们经常和软件方探索沟通到凌晨。
“找规则、写代码,按照自己的需求不断二次开发,进行本土化改造。最初组合一个支架要20分钟,经过不断开发改造,现在只需要几分钟。”刘永珍用曲面展开举例,“展开一块钢板,有收缩又有反弹,我们和高校合作进行科研计算,写了一段算法,历经几次切割失败、不断更新迭代,终于攻克了这项难题,取得专利,实现了从零到一的突破。”从外行到入门,再到取得创新成果,团队成员在黑暗中摸索,逐渐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攻坚克难 填补行业空白
真正的转折出现在2018年。“海巡160”于当年7月26日正式开工建造。基于“单一数字模型”核心理念,在设计上,小组运用三维体验平台进行数字化设计和VR建造模拟,提前进行空间可达性、设备可操作性和可维护性评估,从源头上提升设计质量、增强用户体验;在建造上,江南造船按建造阶段创造性地提出了三维交付的方案,即通过智能生产终端以三维模型直接指导生产建造与管理,无纸化建造的新模式逐渐成形。
在“海巡160”近8个月的设计周期中,小组进行了大量的二次开发、数据核校、专业协调及体系评审等工作,信息技术研究所在船、机、电、舾、内装五大专业自主开发了约200余项定制化功能,为三维体验平台在航标船上全流程、全要素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随着日夜赶工,数字化转型的阻碍逐渐被扫清。江南造船终于在这艘大型航标船上实现了生产设计全流程、全专业、全三维交付。“无纸化总装建造能够保证工人看到的模型、实物和我们提供的一模一样,不用再来回切换,为整个过程提供了一种通用的‘普通话’。这样能减少理解的偏差,保障施工的精确和高效。”李海波介绍。
据刘永珍回忆,“海巡160”建造周期比原计划缩短了近三个月,全船成功实行大规模三维设计交付建造,使得该船差错率比同物量船舶降低了60%,质量、技术、安全管控提升明显。
2019年6月29日,随着“海巡160”正式交付,数字化造船新模式在江南造船开启了新征程。这时,小组成员们才吃下一颗“定心丸”。“终于找到数字化转型的方向。”李海波感慨地告诉记者,大家心中的信念越发坚定: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就能把事情做成。
数字化转型 一直在路上
数字化转型的成功,使得造船过程更加精细化生产,这也对攻坚组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三维技术以前只用于设计部,不考虑生产工序。”刘永珍介绍,“而现在随着智能设备增加,我们要结合生产实际、采购等需求,把更多模块和工艺参数加进去。计划、指令等数据供机器使用,管控数据提供给生产部门,物资数据给采购部门用……”
刘永珍带领的数字化攻坚组有7大专业,7位专业负责人中有4名女性。在接下来的实船应用期间,她们用超高的执行力推进新模式,带领项目组成员进行二次开发,积极反馈、协调在实船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使实船应用推进工作有序开展。
回首过去8年的探索创新,“最重要的是思维上的变化,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数字化转型的内涵,三维体验平台涵盖船舶研发、设计、供应链、建造、试验、工程管理、运维以及报废全寿命周期。在没有规范、体系、模式参考的情况下,我们一直在摸索中前进。”刘永珍感慨。
虽然有无数艰难困苦,但“爱国情怀给予了我们强劲的动力”。每次国庆节、海军节看到阅兵式上行驶的舰队,小组成员心中都充满力量和荣誉感。刘永珍表示:“数字化转型是一项大工程,将技术扩展至造船业更多环节,我们将一直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