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
记者 贾莹莹 陈姝 刘世康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犹如一颗闪亮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西部边陲,散发着夺目的光芒。
这里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壮丽的自然风光、深度融合的文旅体验,还有敢于向戈壁荒滩、向无垠沙漠要经济效益的豪情壮志。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使曾经的沙漠戈壁地带绿树成荫、瓜果飘香,让喀什成了人们魂牵梦萦的“诗和远方”。
沙漠中的璀璨明珠
华灯初上,喀什古城美轮美奂,熠熠生辉,见证着历史的沧桑与时光的流转。漫步在狭窄的街道上,仿佛穿越到千年前的繁华盛世,感受着古丝绸之路的繁荣与辉煌。
“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不到古城不算到喀什。”“古丽的家”民宿就坐落在这座充满了异域风情的古城里。店内独具维吾尔族特色的歌舞表演,地道的特色餐食让游客感受到了来自维吾尔族兄弟姐妹的热情。
当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来到“古丽的家”时,游客们正围坐在桌前观看舞蹈、品尝特色美食、喝茶聊天,十分惬意。“游客可以在我家住宿、看歌舞表演,还有免费的水果和干果供应。”民宿负责人沙拉麦提古丽·卡日告诉记者,随着喀什古城旅游业的发展,“古丽的家”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地,一房难求。
2016年,借着喀什古城升级打造5A级景区的契机,沙拉麦提古丽·卡日从一名景区讲解员变成了民宿老板娘。“很多游客经常问我能不能到维吾尔族同胞的家里做客,品尝特色美食、观看歌舞表演。”问的人多了,沙拉麦提古丽·卡日从中看到了商机,于是干脆辞掉工作,开始了创业之路。
万事开头难,想把自家的房屋改造升级为民宿,首先面临的就是资金问题。为此,当地政府为她发放了无息贷款,并带着她前往内地考察民宿项目,开阔眼界。一段时间后,在沙拉麦提古丽·卡日的精心筹备下,老民宅变身成为200平方米的集餐饮、住宿为一体的维吾尔族式民宿。
如今,随着喀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数量不断增多,“古丽的家”生意也越来越红火,并为20多名民间艺人和妇女提供了就业岗位。在乌鲁木齐上大学的阿提开木·阿布来提江告诉记者,明年大学毕业后就直接回“古丽的家”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维吾尔族文化,为家乡旅游产业发展助力。
据悉,2010年,投资超过70亿元的喀什老城改造工程正式启动,保留并加强了老城居住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和巴扎文化元素。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后,来喀什的游客络绎不绝,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目前,喀什地区拥有A级景区59家、星级饭店38家、旅行社90家、旅游民宿226家。
戈壁荒滩上的致富产业
脱皮、去核、冻干……在新疆闽龙达干果产业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内,工人将戈壁滩上种植的哈密瓜、西梅等应季水果通过先进的FD冻干生产线,留住营养,将新疆香甜的水果送到千家万户。
新疆闽龙达干果产业有限公司是首批落户喀什的上海市援疆企业,是上海闽龙实业有限公司在2010年参与上海对口援建新疆工作时投资的全资质公司,2011年1月进驻泽普县工业园区。
“以前我是一名司机,2012年进工厂后,通过培训掌握了生产线操作技术,成了车间主任。”阿布力米提·阿布来提告诉记者,他的同事们都是周边居住的村民,在工厂就业后,慢慢买了房和车,生活和收入有了很大改善。
“我们上班有稳定的工资,7点钟下班后还能帮家里干活儿。”图尔荪古丽·麦麦提之前是一名家庭妇女,2018年来工厂后,不仅汉语水平有所提升,还学习了产品生产技术。通过努力,她从一名普通工人变成了库管。“现在一个月工资3000多块钱,再加上种地的收入,我很满意现在的生活。”
产业发展对于当地的就业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像图尔荪古丽·麦麦提一样通过产业发展走出家门,学新技术、增收致富的妇女不胜枚举。
“新疆的农产品丰富、优质,要带动新疆人民共同富裕,就要打造产业链,让当地的产品走出去。”新疆闽龙达干果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磊告诉记者,公司利用当地资源,加工红枣、核桃、巴旦木、甜杏等各类林果产品,打造了干果产线、花果茶产线、坚果炒货产线和FD冻干深加工产线,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种植农户2000余户,实现固定就业100人,季节性用工500余人次,员工人均工资2000元以上。
目前,新疆闽龙达干果产业有限公司已形成种植基地、农户收购、加工生产、渠道销售农业全产业链质量控制体系,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方式,销往上海及周边长三角洲地区。
女农民画出幸福新生活
发源于喀喇昆仑山的叶尔羌河,经塔克拉玛干沙漠一路北去,在丰沛河水的滋养下孕育了刀郎人和刀郎文化。
在处于麦盖提县城南7公里处的库木库萨尔乡,世代不离农耕的刀郎人,在农闲时拿起简易的绘画工具,勾勒出一幅幅质朴的绘画作品。他们用画笔捕捉到刀郎人农耕生活中的生动场景,用夸张和具有感染力的风格画胡杨、画丰收、画出内心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我从小就跟着爸爸画农民画,我们把自己对生活的热爱都画在了上面。”今年45岁的米那瓦尔·木台力甫画农民画已经有将近40年的时间,这种提笔就能展现自己生活场景、让她热爱不已的艺术形式不仅给她带来了快乐,还让她结交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在农民画展厅前的长廊,她和众多画友在葡萄架下切磋技艺、与游客聊天,向观众展现了独特的刀郎文化,更画出了自己的“诗和远方”。
麦盖提县库木库萨尔乡是“刀郎农民画”的发祥地。在麦盖提县,知名的农民画家有300余名,绘画爱好者约有3000人。
近年来,麦盖提县依托原生态的沙漠、刀郎农民画等特有资源,打造了集民俗风情体验、民俗特色餐饮、刀郎木卡姆精品曲目欣赏的“刀郎文化名镇”,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让农民画师有了增收新途径。
“现在我们每天接待的游客有300~2000人,1月至8月接待游客在8万人次左右。”刀郎画乡景区管委会副主任徐家巍告诉记者,农民画家在农闲时作的画,可以直接在景区把画卖给游客,也可以将画作放在展厅寄售,每年的收入可达到2万~8万元。
在库木库萨尔乡,越来越多的妇女像米那瓦尔·木台力甫一样通过农民画画出了自己的新生活。徐家巍告诉记者,乡里的一些女画师正在外地参加农民画培训班,学成归来后将在传统的农民画中融入更多的艺术形式,提升画作的经济价值。
“农民画让我有了更大的舞台,让更多的人认识了我。”米那瓦尔·木台力甫自豪地说,仅上半年,她就卖出去50多幅画,收入3万多元。如今,她正在不遗余力地做农民画技艺的传承,并且经常走进学校、走进文化艺术馆,为学生和农民画爱好者开展培训,让这门传统艺术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有增收致富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