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改改 肖睿
9月28日,今年八岁半的王书涵和外公、外婆来到位于杭州奥体中心的杭州亚运会博物馆,参加博物馆的开馆仪式。在博物馆的亚运历史展厅,她发现了一枚神奇的纪念章。
“这枚纪念徽章跟我阿公(外公)的好像啊。”王书涵手指着展柜里第七届德黑兰亚运会纪念徽章惊喜地说。
原来,王书涵的外公是中国亚运会首金获得者苏之渤。开馆当天,博物馆的第三展厅剧场内举办了1974年德黑兰第七届亚运会特展开展仪式。开展仪式上,他向杭州亚运会组委会捐赠了德黑兰亚运会纪念牌,为博物馆增添了一份珍贵的展品。小书涵在博物馆看到“同款”纪念章后,惊喜地说:“小时候挂在我身上的徽章进博物馆了!真的特别开心!”
说着,王书涵向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讲述起自己和奖牌、徽章的缘分。
小时候,外婆在一次讲睡前故事时,告诉小书涵,外公有一柜子金牌。第二天,她就迫不及待把柜子打开,拿出外公的金牌挂在脖子上,神气地来到外公跟前,向外公炫耀,逗得外公哈哈大笑,“你这个小人儿带这个金牌还挺可爱。”
看到祖孙俩这么开心。外婆笑着说:“你外公还有一盒子徽章呢。”听罢,小书涵又去把盒子翻了出来,看到了满满一盒徽章,随手拿出一个挂在身上,笑咯咯地到处玩。
前几天,小书涵的外婆把这个徽章盒又拿了出来,小心翼翼地打开,开启全家总动员挑徽章模式。小书涵拿出一个递给外公,外公左看右看,认真研究是不是中国首次参加亚运会时的徽章,如果是就郑重地放在一边。
“这次捐赠的这枚,还是比较珍贵的。”苏之渤说。他还记得当年的亚运礼品盒里,除了有这枚徽章外,还有打火机、毛巾等。“当时对我们中国人来说,一个打火机都是稀罕玩意儿。回来之后,我把这个打火机给了我父亲。父亲拿到单位,觉得是件特别荣耀的事情。现在这些东西都太稀松平常了,真的不可同日而语了。”
徽章捐赠过后,小书涵还向记者透露了一个感人的小故事。她说一直以来,外公总觉得“缺点什么”——在最值得回忆和纪念的时候,没有留下什么相关资料。
如今,在阿里云AIGC技术的修复下,新中国第一次参加亚运会的近百张珍贵老照片和视频影像得以恢复、展出,重现历史荣耀瞬间。
“阿公因为有比赛,没有参加开幕式,他一直觉得很遗憾,想知道那时候的开幕式是什么样子的。前一段时间,他们把阿公带到一个‘棚子’里,给他看了一个片子,阿公看到之后非常高兴,说了却了一生的心愿。”小书涵说。
邹心怡就是帮苏之渤了却心愿的技术人员之一。她是阿里云机器学习平台PAI的工作人员之一,今年只有25岁。刚参加工作3个月的她,觉得非常荣幸能参与到这个项目。
“修复老照片的难度其实挺大的。”邹心怡说,对老照片进行修复,不仅要恢复清晰度,还要进行上色。而上什么色,是整个照片修复过程中最难的部分。“一方面,我们需要先弄清楚老旧的黑白照片在实际拍摄时本身是什么颜色的;另一方面,需要从算法上解决颜色恢复和自动上色的问题。”所以前期准备阶段,项目工作人员和亚奥理事会官方资料馆人员进行了多次沟通。
一个多月时间里,邹心怡和同事们夜以继日地修复了百来张照片,出现在本次特展中的就有50多张。
当苏之渤看到中国代表队第一次参加亚运会的照片时,泪水不禁湿润了眼眶。“当时多年轻啊!”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从照片中念出一个个老友的名字。隔着屏幕,他用双手轻轻触摸历史中鲜活的人影。这一刻,历史从记忆中照进现实。
走进展陈面积约5400平方米的博物馆内,这种历史感越发清晰。杭州亚运会从成功申办、紧张筹办到精彩举办的辉煌历程,一一铺展开来。亚运历史、亚运与中国……一段段由时间沉淀下来的亚运璀璨光辉,全景式呈现。
“杭州亚运会博物馆将在亚运赛后对公众全面开放,成为讲述亚运历史、传承体育文化、弘扬体育精神的重要窗口。”杭州亚运会博物馆的相关工作人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