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韵曦
民政部9月27日通过官网发布消息称,针对群众举报和媒体反映的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9958儿童紧急救助项目”及其他有关问题,民政部高度重视,约谈督促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以下简称中华儿慈会)切实负起责任,依法依规维护所涉家庭的正当权益。近日,民政部已派出调查组入驻该基金会开展全面调查,坚决查处和纠正违规违法问题。
此前,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9958儿童紧急救助项目”相关负责人柯某孝通过“配捐”卷走上千万元善款一事引发社会关注。9月13日晚,中华儿慈会曾通过官方微博发布表示,柯某孝曾在“9958儿童紧急救助项目”河北廊坊地区合作机构中短暂地当过志愿者,中华儿慈会从未委托过柯某孝个人为“9958儿童紧急救助项目”筹集资金。
所谓“配捐”骗局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受骗家长们正面临怎样的困境?近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来到中华儿慈会北京总部了解最新进展。
走进中华儿慈会,记者看到,在大门内左侧拉设的帐篷下,摆着一张桌子、四把椅子,从各地赶来维权的家长们就等候在这里。从地上到处散落的烟头可见家长们焦灼的心情。令家长们感到一丝欣慰的是,民政部调查组联系邮箱已张贴在中华儿慈会楼内的显眼处。
接到病友关于中华儿慈会将对紧急患儿开通绿色通道进行救助的通知,9月28日当天,家长刘先生刚从外地赶到中华儿慈会。他一脸疲惫地告诉记者,自己的孩子今年2岁。去年4月,孩子确诊幼年粒单核细胞白血病,至今仅治疗费就已花掉四五十万元。
“之前在医院附近租住了一年,一个月光房租就近4000元。从孩子发病至今,我把工作辞了,还背着房贷。”刘先生苦笑道,参与“配捐”就是为了“搞点儿生活费”。
记者在上海慈善基金会官网一篇文章中看到,所谓“配捐”,是指一个捐赠者向某个非营利机构捐赠一笔钱后,另一个捐赠者按照事先的承诺和约定的比例向同一个非营利组织再捐赠一笔钱。
刘先生第一次参与“配捐”是在另一家机构,捐赠5万元后,他返得5万元及7500元配捐金。今年3月,他通过柯某孝了解到“9958儿童紧急救助项目”,因“柯某孝帮我们筹过款”而产生信任。9月初,他接受了柯某孝“4.8万元返5万元”的配捐建议,将钱款打入其个人账户后,很快得知受骗。
走出中华儿慈会,刘先生告诉记者,他已加了民政部调查组微信,一对一对接,有消息会第一时间通知。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很多患儿家长都非第一次参与“配捐”。为何接受“配捐”建议?刘先生告诉记者,很多大病患儿家长都是“两步走”,一边申请大病救助,一边通过“配捐”解决一点儿生活问题。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告诉记者,患儿家长经历的并非“配捐”,而是“套捐”,即将平台的“配捐”套出来的行为。
“‘配捐’在公益慈善领域是一种很常见的激励捐赠人进行捐赠的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其本身并没有问题。”金锦萍指出,此次骗局应属合谋“套捐”,“公益组织让本应当受到救助的患儿和家长去自行捐款,双方合谋来套取配捐额度。”
金锦萍特别强调,不应当把个人求助项目伪装成公益项目,使得捐赠人跟受益人直接相关。“谁捐的谁用、谁筹集谁用,这就违反了我国慈善法的相关规定和公益性标准。真正的大病救助绝对不能用这种方式,这中间会催生很多违法犯罪的风险。”
在金锦萍看来,面对患儿家庭的急迫诉求,中华儿慈会应先用非限定性资产填补家庭损失,“先用救命钱把患儿的命救了,其他问题等相关部门缕清事实后等待法律责任的判定。”
近年来,对慈善机构的善款用途不乏质疑之声。对此金锦萍认为,不应“一家慈善组织有问题,全体慈善组织吃药”,而是要聚焦问题关键点进行分析,出台有效得当的监管手段。
公益人士邢先生认为,对于开展大病救助项目的慈善机构,理应畅通大病救助的申请渠道,针对符合资助标准的患儿及时拨款救助。同时他建议患儿家长在向慈善机构申请救助的过程中,应充分了解机构的规范性。若发现受骗,可及时向民政部门投诉举报、向公安机关报案。
当前,我国慈善法修法工作正在进行中。邢先生希望通过此事件,助推将大病救助从筹款、申请到救助等全过程均纳入司法监管之下,予以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