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宣传主题为“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共同守护美好未来”。近年来,肺结核病发病率有所抬头,儿童青少年患者占到全人群病患的1/3。而青少年结核病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值得关注。专家呼吁学校和全社会消除歧视与误解,积极为青少年结核病患者创造融入学校和社会的机会与条件。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耿兴敏
结核病目前仍然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是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近年来,肺结核病发病率有所抬头,儿童青少年患者占到全人群病患的1/3。而青少年结核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值得关注。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宣传主题为“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共同守护美好未来”。患病青少年应该如何正确看待疾病?如何做自我心理疏导?父母应该在哪些方面对孩子给予支持和理解?近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就这些问题对北京胸科医院党委副书记、临床心理学主任医师庞宇进行了专访。作为临床心理学专家,庞宇从专业的角度给不幸感染结核病的青少年开出心灵处方,并呼吁学校和全社会消除歧视,积极为青少年结核病患者创造融入学校和社会的机会与条件。
肺结核发病近年有所抬头,儿童青少年患者占病患的1/3
记者:据您的临床经验,目前青少年儿童肺结核患者是否增多?有没有发病比较集中的年龄段?
庞宇:根据近年来的临床报告,结核病是仅次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第二大致死性传染病,位列全球死因第13位。2021年,全球估算的新发结核病患者达1060万,发病率为134/10万。2020年至2021年全球结核病的发病率(每年每10万人口新发病例数)较2019年至2020年的数据上升了3.6%,逆转了过去20年内每年下降约2%的趋势。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最新数据,2021年估算中国的结核病新发患者数为78万例。在我国,儿童青少年尤其是学龄阶段的肺结核报告发病率约为全人群报告发病率的1/3,仅次于农民、工人和离退休人员,但整体呈下降趋势。从报告年龄来看,15~24岁年龄组约占学生报告发病总数的85%,即高中阶段、本专科阶段的学生发病数较多,尤其是18岁左右年龄组所占比例最高。
记者:青少年结核病发病有哪些特点?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庞宇:首先,从报告时间来看,具有3月、4月、9月为青少年结核病患者报告发病高峰的特点。这与学校的开学时间,以及呼吸道传染病高发的季节等因素都直接相关。
其次,在发病特点方面,由于青少年免疫系统功能还不健全,机体反应性又强,所以青少年结核病发时的症状与成人会有不同,感染结核菌后更容易发生结核病。青少年结核一般早期可无症状或仅有低热盗汗、轻咳、食欲减退,进而导致体重减轻等。如果诊疗不及时,可能进一步出现不规律高热、疲乏、消瘦等慢性结核中毒症状,全身淋巴结肿大以颈部、肺门淋巴结等肿大最常见,气促、胸痛等症状也较明显。
再次,就是社会影响大。青少年结核发病多处于在校期间,由于学校是集体生活,一人患病有可能传播给同宿舍或者同班级的同学和老师,有发生聚集性疫情的风险。所以一旦有病例出现,个人休学治疗和班集体风险排查都会对正常教学造成影响。
心理问题困扰青少年结核病患者,家庭在心理疏导方面应做更多
记者:青少年结核病患者普遍存在哪些心理方面的问题?
庞宇:北京胸科医院精神心理科作为全国胸科医院中首个独立建制的科室,我们在临床中发现青少年结核病患者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心理问题:
一是焦虑和抑郁:结核病可能导致青少年患者暂时停止学业,或者劳动能力下降和经济收入减少,从而产生焦虑和抑郁的情绪。
二是恐惧和不安:由于缺乏对结核病的了解,病情和可能产生不良后果的不确定性,导致青少年患者可能会对疾病的发展和预后感到恐惧和不安。
三是自责和内疚:青少年结核病患者可能会因为患病而感到自责,认为是自己不够健康,拖累了家人和朋友而产生内疚。
四是孤独和无助:由于大多需要隔离治疗,青少年结核病患者可能会感到孤独,与同龄人产生距离。加之病情复杂或者治疗时间长,还可能会感到无助和无望,进而对病情治疗和康复失去信心。
五是愤怒和不满:青少年结核病患者可能会因为患病的负面影响而感到愤恨,认为生活对自己不公,对疾病的痛苦感到强烈的不满和愤怒。
六是情绪不稳定:结核病长期不愈可能使青少年患者产生情绪波动,容易受到外界刺激而悲伤和哭泣,有的还表现出易冲动的行为。
七是患病羞耻感:有些青少年结核病患者可能会因为患病而感到羞耻,害怕被人歧视和嘲笑,这种病耻感有时比躯体疾病本身对青少年的健康影响更大。
记者:父母应该在哪些方面对孩子给予支持和理解?
庞宇:家庭在青少年结核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和家人对孩子心灵的支持更是不可或缺。针对患病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专业医务人员的心理治疗很有效,但父母等家人的心理支持同样重要,可以从亲密关系人的角度帮助孩子克服恐惧、不安、焦虑等情绪问题,增强自信心和适应能力。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家人应鼓励孩子参加社交活动,与同龄人交流互动,增强社交能力,缓解孤独感。
另外,在生活照料、学习支持、健康监测、遵医治疗等方面,家庭更是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康复。
消除歧视误解,为患病青少年创造融入学校和社会的机会与条件
记者:社会、学校对患病青少年是否存在歧视等问题,如何消除?
庞宇:从我们既往接诊的青少年结核病患者中发现,社会和学校对患病青少年还是存在一定程度的歧视和误解。我们呼吁要完善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结核病患者权益的保障;通过广泛开展结核病的知识普及和宣传活动,提高社会对结核病的认识和了解,减少对患者的歧视和排斥;倡导社会关爱,并为青少年结核病患者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减少孤独感和自卑感,增强自信心,积极为青少年结核病患者创造融入学校和社会的机会与条件。
记者:患病青少年应该如何正确看待疾病,如何做自我心理疏导?
庞宇:在我们的临床工作经验中,一般会指导患病青少年从以下几方面开展自我心理疏导:
一是正确认识情绪:首先要认识到自己因为患病可能存在的焦虑、抑郁、愤怒等情绪是正常现象,这也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所以不要过度害怕和惊慌失措。
二是直面接受现实:要认识到结核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它需要一定的治疗和康复时间。接受现实并积极配合治疗是关键。
三是保持积极心态:积极的心态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病情。要相信自己有足够的力量来战胜疾病,并且可以应对治疗和康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挑战。
四是努力寻求支持:与家人、朋友等分享自己感受和想法。他们可以提供帮助、支持和鼓励,让你不再感到孤独和无助。
五是学会放松身心:通过腹式呼吸、冥想、瑜伽、欣赏音乐、阅读、写作等放松身心的方法,缓解心理压力。
六是静心规律生活:建立规律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合理安排学习、休息和娱乐时间,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七是不断自我激励:设定小的、可实现的目标,每完成一个目标就给自己一些奖励,以此激励自己不断前进,增强自信心。
八是学习相关知识:通过学习有关结核病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治疗和康复的过程,可以更好地应对病情。
九是及时寻求帮助:如果你感到情绪问题严重,无法自我疏导,应该及时到专业机构寻求心理支持和帮助。
青少年结核病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民众身心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青少年结核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疾病的康复与其是否能够回归正常的学习和社会生活,因此应提升到与疾病治疗同等重要的位置和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