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新女学周刊 PDF版下载

栏目:观点秀场

版面: 新女学周刊

深入理解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丰富内涵


    阅读提示

    中国的传统社会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传统的家庭教育实际上兼具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功能。在众多的文化典籍中都有着对家庭教育的专门论述,这些记录在书籍中的字句和人们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家庭教育思想。如今,我们应强调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以期为当代家庭教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为奋进新征程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 于晖 张淼

    中国的传统社会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与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明确加以划分的当今不同,传统的家庭教育实际上兼具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功能。在众多的文化典籍中可以看到,除了先秦的礼法、汉代的家法以及六朝以后出现的家训、家规、家仪等,都有着对家庭教育的专门论述,这些记录在书籍中的字句和人们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家庭教育思想。

    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首先,是关于和善的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以善为本,以和为贵,注重人际的和谐关系,追求和善的目标和价值取向,时至今日历久弥新。在行为规范上,人们推崇“中庸之道”,强调“礼之用,和为贵”“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知足常乐”“自治其心”,提倡以和善为根本准则来看待与处理问题。在中国传统的和善文化的滋养和浸润下,宽宏大量、与人为善、忍让为怀成为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譬如,明代袁氏兄弟的《庭帏杂录》中记载了一段关于其母李氏与人为善的故事。当邻里间发生矛盾冲突,李氏不仅不予计较,还告诫子女要宽厚待人。李氏对子女的教育是基于和谐人际关系的考虑,可以说是古人邻里间和睦相处的经典事例。这种德行是古人立身处世的态度,而并非人善可欺。正如明代孙奇逢在《孝友堂家训》中所言:“与人相与,须有以我容人之意,不求为人所容。” 相比之下,隽不疑的故事则更体现出家教对个人成长所具有的约束作用,“严而不残”是后人对隽不疑非常中肯的赞扬,也是对隽母教子的一种肯定。

    其次,提倡节俭、反对懒惰。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戒奢从简可以说是人们崇尚的一种道德修养。关于这一点,古人讲得非常明白。《左传》记载:“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论语》则言:“奢则不孙,俭则固。”清代曾国藩在教育长子曾纪泽时提到“治家以不晏起为本”“除劳字俭字之外,别无安身之法”。

    “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明代思想家李贽撰写的《史纲评要》中有一则关于宋太祖赵匡胤教女节俭的故事,为后人所津津乐道。永宁公主出身皇室,穿些绫罗绸缎不算特别过分的事情。赵匡胤从社会影响的层面出发指责女儿铺张,既是对子女的严格要求,又是其本人节俭作风的延续。可见,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所推崇的节俭,并不是要求孩子们永远生活在精打细算、省吃俭用的状态下,而是说即便是拥有相对富裕的物质条件,也要有“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

    再次,教育子孙要为官清廉。不可贪赃枉法,这在任何时代,特别是官宦之家都是对子女教育的重点。历朝历代都有关于父母要求子女为官清廉的记述,宋代包拯的《包孝肃公家训》最为著名,其中提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元代郑太和的《郑氏示范》也明确写道:“子孙出仕,有以脏墨闻者,生则削谱除族籍,死则牌位不许入祠堂。”在教育子女为官清廉的同时,父母还时刻提醒他们不可倚势凌人。清代林则徐叮嘱夫人“务嘱次儿须千万谨慎,切勿恃有乃父之势,与官府妄相来往,更不可干预地方事务”。这些家规家范都表明,古人对于廉政一事有着极高的标准和要求。

    此外,中国传统家教也非常重视对子孙修身的教育。如马援教育子侄“好论议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又如清世宗康熙所言“战战栗栗,兢兢业业,不动而敬,不言而信,斯诚不愧于屋漏而为正人也夫”。教育孩子要立节、立志、立行,要与友忠信,与人笃敬,这些内容无论在什么年代,都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主要特征

    首先,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具有文化同源性的特点。尽管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区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异,但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同源性表现在对道德价值观、孝道和礼仪的共同强调。这些核心价值观维系着中国传统家教文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使其能够传承至今。

    仅以教育子女为官清廉一事举例。战国时期田稷的母亲在得知儿子拿来路不明的钱孝敬自己时说:“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晋代湛氏指责陶侃说:“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为政以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最重要的道德维度,是为官从政的基本行为准则。当得知子女涉及公私不分、滥用职权谋取个人私利的行为时,父母都会进行严厉的批评和指责,历朝历代皆如此。

    其次,父母的身教作用重于言教。老子所谓的“不言之教”,正是以自身的行为所进行的潜移默化教育的结果。孔子主张“正人先正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隋代颜之推尤其强调长辈以身示范的必要性,其在《治家》篇中提道:“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前文提到的《庭帏杂录》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此书为袁氏五兄弟根据父亲袁参坡、母亲李氏夫妇平时对他们的训示回忆、整理而成,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使子女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间接表明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是在“以身作则”“潜移默化”中进行的。

    再次,提倡慈严结合为我国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父母与子女的血缘关系造成了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爱子与教子的最大矛盾。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向来讲究慈严结合,所谓“教子宜严”并不是说对于子女要一味地训诫,而是在严格要求的基础上更讲究循循善诱,寓理于情。明代司马光在爱子与教子的问题上提出:“慈而不训,失尊之义;训而不慈,害亲之理;慈训曲全,尊亲斯备。”可见,慈严结合作为我国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是值得当代社会大力提倡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中国传统家教文化是古人对于家庭教育深入思考的智慧结晶,作为文化领域的观念形态,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文化同根性。如今,我们应强调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以期通过深入理解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文化内涵,透过对传统底蕴的解读与现代对接,为当代家庭教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为奋进新征程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作者单位: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