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视点评论 PDF版下载

栏目:女报视角

版面: 视点评论

陕北婆姨的创业新史


    ▲“米脂婆姨”在精心创作剪纸作品。

    ▲在榆阳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里的秦女子直播间里,女主播向在线网友介绍新上架的榆林农产品。

    陕西省妇联宣传部供图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党柏峰 杨娜

    “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英英(的)彩,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的爱死人。五谷里(那个)田苗子,数上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儿(呦),就数(那个)兰花花好……”有别于其他地方女子的娇柔内秀,陕北婆姨更为率性,最为朴实、贤惠与善良,那一曲曲信天游飞出一孔孔窑洞,爬过一道道坡,是她们酣畅淋漓的情感表达和生活追求。就在黄河滋养的这块黄土地上,年复一年,心灵手巧的她们从未抱怨生活的艰辛,用一双勤劳的巧手在山沟卯梁间勾勒出一幅幅美好生活的剪影……

    虽是深秋,陕北黄土高原的山山峁峁、沟沟岔岔间依旧绿莹莹一片。从田间到厂矿,从机关到社区,从农家到云端,如今的陕北婆姨再唱信天游,在新时代的感召下,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中,奋勇争先,尽展风采,紧跟时代步伐,奋力描绘陕北的经济发展、生态和谐、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民生改善的新画卷。

    传 承

    “奴在哟园子里边就掐蒜的个薹,从墙外撂过个戒指来,这事个好奇怪,手扳上园子墙,你就往外边的瞧……”不久前,陕西省妇联组织的“黄河女儿行——讲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巾帼故事”全媒体采访活动来到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陕北民歌博物馆,一阵阵清脆悦耳的敲瓷碟声,伴着婉转动听的榆林小曲缓缓传来。

    “我小时候第一次听到榆林小曲时,一下子被迷住了,当时就和小伙伴们一起学习,到现在已经坚持传唱40余年了。”国家非遗榆林小曲市级传承人梁梅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榆林小曲是独特的城市音乐,是用古筝、扬琴、琵琶、三弦四大件来伴奏,用榆林当地的语言演唱。唱腔朴实婉转、圆润流畅,有着与信天游完全不同的韵味。

    在榆林地区,传承的不仅有传统文化,更有治沙精神。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的榆阳区补浪河乡,80%的土地被荒沙吞没,“风刮黄沙难睁眼,庄稼苗苗出不全,黄沙压田又埋房,沙进人退走他乡”是对当时恶劣生存环境的真实写照。

    1974年,为积极响应党中央绿化祖国植树造林的伟大号召,54名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姑娘,组建起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前身——补浪河公社“长城姑娘治沙连”。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治沙连先后经历了15任连长,3位指导员,400多位女兵。队伍换了一茬又一茬,治沙造林事业一路传承。战风沙、斗严寒,广植树、造良田,她们累计推平沙丘800多座,营造黄昏固沙林带35条,蚯蚓水渠35公里,打击井36眼,治理荒漠14425亩。

    女子民兵治沙连展览馆里,墙上一张张治沙连的姑娘们的照片和用过的生活物品,一个个在荒沙上挥洒汗水的青春故事感人至深,如在眼前。

    “作为‘90后’新一代治沙人,我们也将奋力扛起治沙的大旗,赓续红色巾帼志,构建北疆万里绿。”第十五任连长高艺玲告诉记者,今年3月,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迎来了新民兵入队及全连全建制重建,54名新一代女民兵来到了这里,矢志将毛乌素沙漠变为塞上江南。

    服 务

    “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传播科学家庭教育理念,我们每周五都会开展‘童诵经典 传承文化’亲子阅读分享活动,与小朋友共同诵读国学经典。”榆林市神木市新元社区巾帼志愿服务队队长苏妮告诉记者,在领读之外,小朋友们也会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籍,与家长们坐在一起阅读、讨论,享受亲子阅读时光。

    妇女儿童之家、家庭教育服务点、妇女议事厅、棋文化广场、有声书墙、红色露天影院……为了让妇女儿童能在家门口享受到温暖的社区服务,新元社区打造了一批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阵地。

    义务理发、亲子共读、普法宣传是这支巾帼志愿服务队每天进行的服务内容。

    据了解,新元社区位于神木市滨河新区街道,常住人口两万余人。为充分发挥社区妇联组织凝聚、教育、服务妇女的功能和作用,2018年5月,新元社区招募辖区热心妇女及少年儿童组建起巾帼志愿服务队,通过“服务微家”的“微活动”,为社区的妇女儿童提供接地气的“微服务”。目前,该志愿服务队共有700余名巾帼志愿者,5支特色志愿服务队伍,15个志愿服务项目,年均服务时长达680个小时。

    工作入微,微而有为。苏妮说:“我们希望‘微家’可以成为社区妇女群众最细微、最活跃、最贴近生活的活动服务平台,让新元社区妇女工作阵地向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一步步延伸。”

    “钟瑞,今天我们不要花花咋咋,只讲干货。”“我知道了,咱们今天当当就讲咋交医保。”采访团来到榆林市靖边县张家畔街道东新社区时,正好遇到了社区“蒲公英宣讲团”火热开讲。

    据了解,该“蒲公英宣讲团”成立于2021年10月,是张家畔街道“三八红旗手+妇联执委工作室”倾力打造的一支妇女工作团队。团队共有核心成员6名,平均年龄34岁。“蒲公英微讲堂”栏目每月1至2期,以时事政策、移风易俗、安全提示、家风家庭家教等为主要内容,播报方式诙谐幽默,在“张家畔观察”抖音号和微信视频号同步推送。

    主播蒲彦蓉告诉记者,团队自运营以来,共发布各类视频600余条,累计收获点赞488余万,评论24万余条,浏览量破千万,涨粉46万,已成为张家畔街道对外宣传宣讲的亮丽“名片”。

    创 业

    “这是用榆林当地小米做的榆林米茶,是我们从小喝到大的熟悉味道;这是长在陕北山里的泽蒙花,用来拌凉菜特别香。只要你现在下单,就能隔空尝到陕北味道……”走进榆林市榆阳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里的电商产业基地,在秦女子直播间,两盏打光灯映照下,主播强三妹正对着面前的一部手机,向4000多名直播间在线网友们介绍上架的榆林农产品。

    强三妹原本是一名歌唱演员,两年前萌生了直播带货的念头。“在这里我经历了为期半年的直播培训,学习介绍产品、吸引客流等直播经验。”强三妹每晚都会进行带货直播,把熟悉的榆林当地农产品卖向全国,目前已经积累了20多万粉丝。

    “为了发展好电商业务,我们首先带领选品员及直播团队在榆林市十余个区县,对当地400余种农产品进行筛选、调研,又在每区县选取了3~5家规模型龙头示范企业,进行网上产品孵化,也就是直播带货,给农产品开一条线上营销之路。”据榆林市女企业家协会副会长、榆阳区电商产业协会会长高扬介绍,自2021年11月,榆林市榆阳区电商协会成立以来,像强三妹一样,越来越多的榆林女性由原先对电商直播一无所知,经过培训成为网络带货能手。

    在榆林市东南部的佳县,有一名“90后”女大学生返乡从事电商销售农产品,她就是王宇梅,抖音账号昵称叫“王家三闺女”。视频里,“王家三闺女”王宇梅总是上身穿着陕北特色的小花袄,下身一条浅蓝色牛仔裤,浓郁的乡村风夹带着年轻人的活泼灵动,走进家乡王家畔村一户户熟悉的院落,从村里的老农民手中收购当地的大枣、核桃等农产品,蹲在窑洞前的院子里,向网友们介绍售卖自己家乡的土特产。如今,她的视频播放量已经突破9亿,全网粉丝超100万。截至目前,她已累计帮助村民销售红枣100万多斤、手工挂面120万斤、小米110万斤,累计帮助当地群众增收超1600万元。

    “未来,我希望可以充分发挥巾帼力量,成立自己的团队,紧跟互联网发展模式,不断学习充电,让更多女性能从中体现自己的价值。也希望可以帮山区老农民卖出更多的滞销农产品,带动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王宇梅说。

    幸 福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赵家岸村在2022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9万元。我们的村民住在山下干净整洁、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完善的美丽新村,不用外出务工,在家门口的驻村企业和商户打工就可以有一份非常可观的收入,过着和城里人一样的幸福生活。”据第一书记史文洁介绍,地处延安城郊的赵家岸村,多年以前村民收入主要是以外出务工和种地为主。近几年,村民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积极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村民搬迁后留下的300多孔闲置窑洞经过统一规划建设为“兀里红谣”特色民宿,将梯田集中开发打造成陕北风格的园林,吸引了很多游客,来到这里体验陕北乡村慢生活。

    今年6月,河庄坪镇农民培训乡村振兴工作专班在赵家岸正式开班。“截至目前共举办了4期,在这4期的培训中,我们赵家岸村先后有45名在村待业妇女参加了家常烹饪、居家保洁、礼仪化妆、手工制作、短视频拍摄,还有果蔬种植、技术管理等技能培训,极大地提升了在村妇女的就业自信和创业能力。”

    史文洁说,作为示范村,赵家岸村各项工作应当立标杆、树典范,发挥妇女作用尤为重要。村上先后分多批次组织妇女产业带头人、女党员、妇联执委,去外地考察学习其他地方的好思路、好做法、好经验,极大催生了妇女干事创业的热情。

    “这两年我们村也初步形成了集休闲垂钓、特色民宿、采摘、农家乐和花卉为一体的乡村振兴产业布局。”史文洁坚定地表示,未来要将赵家岸村打造成“产业融合高效的田园综合体、市民休闲释压的世外养生谷、乡村文化繁荣的乡愁体验地和农民宜居宜游的美丽新家园”,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