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崇州市杨柳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王伶俐
科技加持,一人管好6500亩地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杨娜
“能够成为‘全国十佳农民’,对我来说是件非常幸运的事。党和国家给了年轻人很多在乡村发展的机会,作为农业职业经理人的我,有免费的培训、社保补贴,还有贷款贴息这些好政策,能够让我们在农村大展拳脚。”拿着沉甸甸的2023年度“全国十佳农民”证书,来自四川的王伶俐很自豪。
出生于1993年的王伶俐,自2015年起在农业领域连续从业8年,从一名农业“小白”成长为四川省崇州市杨柳农民专业合作社高级农业职业经理人,现在负责4家土地股份合作社以及一家粮食烘储中心、一家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运营管理,合作社吸纳农户2000多户,年经营收入1000多万元。
“土地股份合作社解决谁来种地,职业经理人就解决怎么种地的问题。”王伶俐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她的父亲是成都市第一代农业职业经理人。2015年,王伶俐从成都师范学院毕业,在父亲“种地有前途”理念的潜移默化影响下,她选择回乡投身农业。
虽然从小长在农村,但身为独生女的王伶俐却从没种过地。任职的第一年,王伶俐一边脚踏实地跟着父亲在田里学习种植经验,全程参与育秧、耕地、施肥、打药等田间生产流程,一边积极参与成都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开展的农业培训课程,学习专业农业知识。
“父亲以前不喜欢用机器,觉得农机有时候不可靠,没有人干得好。”王伶俐通过实践说服了父亲,“一台插秧机一天能够插40亩至50亩,一个人一天就插一亩多地,一台插秧机相当于替代了三四十个人力。”此后,旋耕机、插秧机、植保无人机、收割机等各种现代化的农机装备,在王伶俐管理的千亩良田里轮番上阵。
根据生产实际需要,王伶俐还积极争取政府补贴,同时合作社自筹一部分资金,着手建成一个粮食烘储中心,推出粮油烘储服务增加收入,让入社的乡亲们能从固定的土地入股分红、富余劳动力收入外,再从烘储收益中获得更多分红。
年轻的新农人不放过任何一个农业发展新动向。2020年,农业农村部等印发了《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强调要利用北斗系统等高科技手段,服务国家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同年,王伶俐响应政策号召,为合作社引进了大田北斗系统,将北斗导航系统安装到插秧机上,让插秧机实现精准作业。“它是一种卫星定位系统,管理人员不用去地里巡田,在手机上就能看到插秧机在田里的行动轨迹,减少了人工成本。”
有了科技的加持,王伶俐还能在手机上看到作物的长势、灌层含水情况,并能查询两个小时以内一公里半径内的精准天气预报,可及时对农事做出安排。
2023年,王伶俐管理的土地面积从父亲手中接手时的3000亩扩展到现在的6500亩,生产过程也实现种子、农药、肥料三统购和智能化机械化育秧、机播、机耕、机插秧、无人机植保、无人机施肥、机收的全程机械化生产经营模式。
从2015年毕业到现在,8年时间过去了,王伶俐逐渐摸索出了在传统农业基础上运用科学和现代企业手段管理运营农业合作社的新路子。她先后被评为第十一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农业农村部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她所在的合作社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未来,我的目标是通过好的品种、好的机器、好的技术种出高品质的粮食,卖出好的价格,给老百姓分更多的钱。”王伶俐说,新农村的发展需要年轻人,她希望能够带动更多年轻人一起为建设“天府粮仓”贡献力量。
湖南省衡阳县天泰优质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朱霞
理念引领,携手乡亲逐梦沃野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杨娜
秋收时节,站在安徽省芜湖市湾沚区的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朱霞又收获了她人生路上的一枚“硕果”——2023年度“全国十佳农民”。
34岁的朱霞是湖南省衡阳县天泰优质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也是台九村党总支委员、村委会主任。她从小生活在台九村,在城市里“绕了一圈”后,于2017年回到了台九村。
“促使我回乡的原因有很多。我毕业于农业大学,想跟专家教授们建立联系,把他们的科研成果运用到田间地头。此外,如今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农业机械操作需要合适的新农机手。”朱霞对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坦言。
朱霞刚回来时,村里农业机械用得很少,那时的她对农活儿更是一窍不通。她通过跟父辈学、请教农机专家、参加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等,才慢慢成长为能操作各种农机的一把好手。
衡阳县属于传统的水稻种植区,也是湖南省的天然粮仓。“一些人也想自己种一亩三分田,我们可以给他们免费提供统一优质的秧苗。这样大户散户一起干,我们统一种植、统一品牌,又高价收购粮食,这种方式有效遏制了耕地非农化和基本农田的非粮化。”朱霞介绍。
对于水资源条件不够好,没有办法大批量种植水稻的闭塞山区,朱霞则给留在乡村的妇女发高粱、玉米、大豆、红薯等旱粮的种子。“不种水稻也可以种其他粮食,不能让土地长草,否则长几年野草,开荒的成本就更大了。”
6年来,作为农业产业发展带头人,朱霞本着“你有闲地我来种,你缺技术我指导,你有产品我收购,你缺机械我提供”的经营理念,组织生产和收购、销售稻谷原粮累计3万多吨。朱霞还针对耕地抛荒难题,复垦耕种玉米等旱杂粮600余亩,实现连片2万亩耕地零抛荒和双季稻扩面增效,且稻田复种指数达到1.9以上。
而今,朱霞拥有烘干和秸秆收捡压缩打包等大型农机装备80多台套。年服务能力为谷物烘干1.5万吨、智能化播种催芽育秧80万盘、优质稻米精加工2万吨、粮油生产和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2万亩次。2021年,农业农村部授予朱霞“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称号。同年,朱霞获得衡阳市第二十届衡阳青年五四奖章。
2020年,朱霞高票当选台九村党总支委员、村委会主任。在乡村治理的过程中,她注重培育文明乡风,筹资创办了省内第一本村级刊物《台九》,将本村的发展历史、先进人物与事迹、国家政策、法律法规、文化卫生与农业技术科普等综合内容编辑印发给村民学习。
“希望这个村刊为老百姓建立共建共治、发言献策的平台。那些生活在其他地方的乡贤和在大学校园里的孩子也能把他们对家乡的回忆或者现在的一些期许在村刊上发表。”现在,朱霞盼望着把台九村乡村振兴馆建起来,里面有粮食安全教育影视大厅和粮食博物馆,还有给孩子们研学的“稻田课堂”。
今年9月23日,朱霞获得2023年度“全国十佳农民”项目资助。她在朋友圈里写道:“这份沉甸甸的荣誉不是我一个人的,它是对昨天的肯定,更是对明天的期待,此刻我将昨天和今天对折,一半不念过往,一半不负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