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十周年,《新女学》周刊邀请专家就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程进行系统剖析。作者认为,自党的二十大以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了理论上的飞跃、理念上的拓展和体系上的完善,展现了更加广阔的前景。当下,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始进入成熟期,其被确定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白皮书的发布是两大标志。
■ 陈须隆
今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十周年。像任何新生事物一样,在必然地经历了新生期和上升期之后,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始进入成熟期,其被确定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白皮书的发布是两大标志。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生期
这一时期自党的十八大之后到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前。我们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规律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略进行不懈探索,初步实现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化、体系化、具体化、国际化和行动化,并形成了“五位一体”的行动方略,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严格说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产生于党的十八大之后,正式提出于2013年。在这一年,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问题,即首次提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外交理念,具有划时代意义。
2013年之后,习近平主席在一系列双边和多边重要外交场合多次强调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倡导各方共同努力构建亚洲、中非、中拉、中阿等命运共同体,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一步细化实化,使之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很大发展,具有重要的开拓创新意义,初步开创了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总目标的外交新局面。
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纪念联合国成立70周年联大一般性辩论中,将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与打造命运共同体紧密相连,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位一体”行动方略。2017年1月,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讲坛上,习近平主席对“五位一体”行动方略进行全面阐述:政治上,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安全上,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经济上,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人文上,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生态上,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五个世界”论述是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大架构,既与联合国的崇高事业实现全面对接,又凸显了中国角色、中国贡献和中国担当。这不仅推进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体系化和世界意义,而且增强了这一中国方案的世界意义和国际影响力。
这一时期,我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理念上朝着形成“一个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的科学理论体系”迈出决定性步伐,在外交实践上开始落地生根,初步奠定了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的重要地位,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影响力。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上升期
这一时期自党的十九大召开至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前。我们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上升为党和国家的意志,让其纳入联合国多项决议,明确了其在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重要地位,提升了其国际感召力和影响力。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这标志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确立了其重要政治地位。这是当代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思想和理论贡献。
党的十九大之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纳入新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类命运的责任意识,彰显了我们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使命担当和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崇高追求。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发表主旨讲话,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权威定义,首次明确了“一带一路”倡议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路径。这就深化了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规律性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序言部分写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容。这就使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式上升为国家意志,具有重大意义。
2018年6月,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确立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导地位。在习近平外交思想“十个坚持”的核心要义中,“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位列第三,被确定为“新时代对外工作的总目标”。这就确立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统领作用。
2019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提出“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这彰显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明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021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讲话,提出了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系统主张。2021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发表题为《携手同行,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主旨讲话,提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主张,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就深化了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从而深化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
总之,这一时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经历了政治上、法律上、思想上、理论上的关键跃升,牢固确立了其在习近平外交思想乃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重要地位,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目标和高擎的旗帜,经过不断丰富、深化和完善,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的科学理论体系”,在实践上从各层面、多领域、全方位推进这一系统工程,产生了广泛的国际认同和巨大的国际影响力。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成熟期
这一时期始自党的二十大召开并持续向前。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界定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将其作为天下大道,标志着我们理论上的成熟和自信。继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之后,我们进而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从而使三大倡议一并构成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大全球性支柱,标志着我们的实践方略和体系的成熟。
2022年10月,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视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这就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路上树起一座理论丰碑,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意义,标志着这一理念的成熟及其理论体系的进一步科学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是“天下之大道”,说明我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达到新的高度,彰显了高度的理论自信。
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上发表题为《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的主旨讲话,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连同“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一并构成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大全球性支柱,一并丰富和深化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行动。
随着全球南方的崛起并成为国际热潮,中国高度重视与全球南方的团结合作,及时提出“共筑全球南方命运共同体”的重大主张,从而进一步完善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体系。
2023年9月26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白皮书,从“人类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解答时代之问,描绘未来愿景”“既有目标方向,也有实现路径”“扎根深厚历史文化土壤”“中国既是倡导者也是行动派”五个方面系统阐释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成为其进入成熟期的又一重要标志。
可以说,自党的二十大以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了理论上的飞跃、理念上的拓展和体系上的完善,展现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作者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特聘教授、国家安全与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