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PDF版下载

版面: 要闻

非遗传承与增收致富实现“双向赋能”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张凌漪

    走进位于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的“下庄布谷”作坊,31岁的袁孝鑫正向往来游客展示她设计的“下庄天路”扎染包的制作过程。

    “第一步是‘画’。”袁孝鑫一边讲解,一边用蓝笔在帆布包上勾画出下庄天路蜿蜒盘旋的轮廓。

    “下庄像口井,井有万丈深”。曾经的“下庄村”,四面绝壁、世世代代几乎与世隔绝。1997年,时任下庄村党支部书记的毛相林决定在绝壁上修出一条公路来。在袁孝鑫童年的模糊记忆里,父母经常因为修路,一个星期都不回一次家。

    在全体村民的艰苦努力下,2004年,历时7年,下庄人在绝壁上凿出8公里“天路”,将从下庄到巫山县城的时间从两三天缩短到车程只要一个半小时左右。沿着这条路,袁孝鑫走出大山,接受了更好的教育,念了大学,并在重庆主城找到了一份互联网营销的工作。

    路修通了,留在村里的村民生活也一天比一天红火,在毛相林的带领下,乡亲们发展起产业,种上了千余亩脐橙、百余亩桃树,不少村民不仅自己的住宿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还办起了农家乐,吃上了“旅游饭”。

    在外工作的袁孝鑫,了解到家乡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也动了心。去年初,她辞去工作回到家乡,创办了一间名叫“下庄布谷”的扎染工坊。

    “我从村里长辈的口中了解到下庄染坊的历史,想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袁孝鑫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为此,袁孝鑫开始通过向老手艺人请教、自己上网学习、到云南大理实地学习等方式,以及一次又一次的重复练习,逐渐提升自己的扎染技术。

    “起初觉得一扎一染很简单,但真正深入学习后,才知道工序的复杂。染是其次,扎才是最重要的一步,光是扎的技法就有数十种。”袁孝鑫说。

    在传承老手艺的同时,袁孝鑫还大胆尝试,丰富产品的多样性,将板蓝根、茶叶等用于扎染,让扎染工艺品拥有了茶叶的清香味和更丰富的色彩。

    同时,她还制作了印有下庄特色元素和标识“天路”“柑橘”等的帆布包,以及T恤、裙子、背包、布偶、耳环等多种特色产品,旅游旺季时,一个月的销售额达到1.3万元。去年底,袁孝鑫也成为巫山县第六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就在记者到访的几天前,袁孝鑫当选下庄村村委会主任,“下一步,我将吸引更多村里的妇女到扎染坊工作,实现在家门口增收。”谈及下庄村的未来,袁孝鑫充满希望。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