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妇女工作 PDF版下载

版面: 妇女工作

雕塑家何鄂:

为“一带一路”创作新时代的艺术作品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袁鹏

    “我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对全世界人民的一大贡献,是走向幸福之路、和平之路的一个途径。作为一名中国的艺术工作者,我希望让自己的作品体现出友谊、和平和追求幸福的意愿。为‘一带一路’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作品,为文化强国添砖加瓦,同时把它奉献给世界。”

    10月17日,正在北京参加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举办的“五星出东方:国际美术大展”及相关庆典活动的甘肃何鄂雕塑院院长何鄂这样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何鄂说,为了参加这次活动,她特地带来了《黄河母亲》《玄奘》《太平鼓》三件作品参加这次展览。

    何鄂是上海人,1955年从西北艺术学院美术系毕业,1960年,何鄂来到兰州艺术学院美术系任教,后在时任院长常书鸿的鼓励下,来到对她一生产生深远影响的敦煌研究院。

    在敦煌莫高窟,何鄂的主要工作就是日复一日地在昏暗的洞窟中,面对窟内的一尊尊彩塑进行摹制,这种难得的艺术积累与沉淀,为何鄂后来的雕塑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样的工作何鄂在敦煌做了12年,也因为敦煌,何鄂的人生被定格在了雕塑创作中。

    一天,何鄂在摹制一座洞窟里的彩塑天王,在摹塑完第一身天王后,摹塑第二身天王的过程中,她意外发现,在这两身貌似相近的天王身上居然有13处不同的地方,在那一瞬间她突然觉得:她正在读懂着千百年前的那位雕塑家,正是通过这些细微的差别,她和消失在历史深处的那些敦煌雕塑家们开始了心灵、艺术上的对话,她仿佛感受到了千百年前那位雕塑家的诉说、倾听,这样的感觉令何鄂非常兴奋。

    正是这样一次次经历,使何鄂意识到,“作为艺术家,应该寻找属于自己的时代使命。”

    坐落在甘肃兰州黄河岸边的《黄河母亲》是何鄂雕塑的代表作之一。何鄂告诉记者,《黄河母亲》雕塑是河流拟人化的艺术表现,作品中人物慈爱的神情,优美的体态,体现了她对敦煌艺术在母亲这个形象上的理解。

    “《黄河母亲》的形象有一种现代感,她的古老体现在东方的审美上。作品的最终完成,其实是和这种经历是相关的。”何鄂告诉记者。

    20世纪70年代,何鄂从敦煌回到了兰州工作,1994年何鄂创立甘肃何鄂雕塑院。近30年来,何鄂创作的作品不仅被国内的许多院校、城市收藏呈现,不少作品还走出国门被收藏展示。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推进,已经80多岁的何鄂迎来了又一个创作的“春天”,她的创作激情愈发旺盛,艺术思想更加活跃。她所创立的何鄂雕塑院立足“一带一路”的广阔视野,以弘扬民族文化、创造时代精品的宗旨,创作出了一系列艺术精品,2022年,她创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受邀参加了“新丝路 新视界·2022年第四届中国青岛‘一带一路’雕塑艺术邀请展”,同年,她创作的《祝贺·友谊》《雄冠》两件雕塑作品正式入选“2022奥林匹克美术大会”等。近期刚刚落地的《洮河儿女》大型城雕是何鄂最新的艺术成果展示。

    从敦煌莫高窟这座艺术宝库中走来,何鄂的作品中有着鲜明的民族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家国情怀。近年来,她不顾年迈,除了积极参加与“一带一路”相关的艺术交流活动,还承担起民族艺术传承的责任,经常受邀走进许多大专院校,用自己的人生感悟、艺术思想为大学生做讲座,她要告诉今天的大学生,“置身在历史长河中,才能懂得今天该干什么。”

    “我已经80多岁了,我想告诉今天的年轻人,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到了我们这个时代,应该由我们这一代人创造我们这个时代的文明,让五千年文明永远灿烂下去。”何鄂说。

    何鄂认为,祖先给留下的无数遗产上写满了密码,这个密码就是“创造”。“创造”两个字也成为推动她进行艺术创作的一种力量,她则是那个被唤醒的人。

    “《太平鼓》是我这次参加‘五星出东方:国际美术大展’的作品之一,太平鼓是盛行于兰州地区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这件作品包含的‘和平、幸福’,寄寓了我对‘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祝愿。”何鄂说。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