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仫佬山乡像罗翠美、梁潇丽、覃凤琼一样的女能人还有很多。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她们忙碌奔波,努力奋战在乡村振兴第一线,把自己的一腔深情写在仫佬山乡的乡村大地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诠释责任担当。
■ 吴美群
走进桂西北的仫佬山乡,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火热场景不时映入我的眼帘:在“百里水果长廊”的产业基地,果农们在忙碌着采摘丰收的果实;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仫佬家园”的电子厂车间,农民工熟练地在流水线上作业;在粤桂东西部协作的建设工地上,建筑工人正在忙忙碌碌地施工……
位于桂西北的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经过八年的脱贫攻坚,在实现整县整族脱贫的目标之后,如今罗城的干部群众又投入乡村振兴的新战场。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仫佬山乡的那些女能人,她们有的通过电商带动当地的产业发展;有的在为脱贫群众增收牵线搭桥解决就业困难;有的带领当地群众种植药材增加收入。在仫佬山乡的土地,留下了她们追梦的身影。
一
今年40岁的罗翠美,是土生土长的仫佬妹,家住罗城东门镇章罗村大罗屯,是一家电商公司的董事长。她不仅自己事业成功,还带领当地的贫困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儿时的罗翠美家境贫寒,高中还未毕业就辍学回家,为了改变生活贫苦的境遇,她毅然决定到沿海地区闯荡。最初她创业经营服装生意,凭着不怕苦不怕累的打拼劲头,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在外闯荡多年,罗翠美始终眷恋着家乡这片热土。2008年,她从浙江返乡创业,与人合伙开办超市,通过推行“农超对接”经营模式,收购当地一些农特产品在超市里销售。她创办了绿色生态种养农民合作社,吸纳当地农民走上了“合作社+农户”的经济发展模式。
2016年,罗翠美注册成立了电商公司,她将公司定位为“本土农村电商”。可是,农特产品销售需要与村民长期合作,如何保证公司拥有稳定的货源呢?
罗翠美首先去了天河镇维新村。面对罗翠美为他们描绘的农村电商前景,村民们不为所动。
“许多老板拿到货就跑路了,谁知道你会不会跑?”一些村民当面质疑。
“我是本地人,能跑到哪里去?”罗翠美哭笑不得。
为了表示诚意,罗翠美免费为村民提供甜豆种子与肥料,并承诺自己会上门收购。两个月后,罗翠美践行了自己的诺言,以每斤5元的价格收购了村民的甜豆。一些种植面积较大的村民只用两个多月就成为“万元户”。村民们被甜豆“短平快”的经济效益打动了。
为了保证与村民长期合作,罗翠美实施了“一村一品一县一链一园”策略,她起早贪黑、马不停蹄地穿梭于各村屯之间,用3个月时间在67个贫困村成立了67个电商服务站。她向村民讲授“互联网”“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概念,并通过与政府部门合作开展致富带头人培训,成功从中培养发展了一批电商服务站站长。在他们的组织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到田间地头式的免费培训当中,并逐步与公司开展合作。
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支持下,罗翠美充分把握东西部扶贫协作的良好发展机遇,2017年春节前夕,在县领导带领下,罗翠美与近60名致富带头人去了深圳市福田区。在那里,不少公司白领很喜欢这些来自大山的绿色食材。一些单位的人刚开始只是礼貌性地购买,由于产品质量都过得硬,赢得了用户的信任,他们逐渐成了固定客户。
“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赢得客户,赢得市场,必须讲诚信。讲诚信,首先要保证产品质量。”罗翠美道出经营之道。
为了保证基地农产品的品质,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绿色、健康、安全”的消费需求,电商在罗城多个乡镇创办了30个生态科技扶贫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公司与合作基地签订了严格的产品质量协议,派出技术人员为农户提供标准化技术培训,强化种植环节的全程跟踪与监督,严格技术规程,按照标准化生产。同时还建立了农产品溯源系统,消费者只要扫描农产品的二维码,就能了解产品的生产地、生产者和生产过程等方面信息,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罗翠美所带领的电商团队,始终秉承“绿色、健康、感恩、共赢”的经营理念,以助力乡村振兴为使命,推动整合社会资源参与现代、农业产业项目开发,不断增强脱贫村自我“造血”的能力。公司通过实施“互联网+订单农业+基地+贫困户”的经营模式,与农户合作发展富硒大米、红心猕猴桃、百香果、黑木耳等电商订单产业,农户出土地出劳动力,电商企业提供跟踪技术服务,公司运用多种电子商务营销手段,提高农产品的流通速度和广度,完成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真正解决农户缺资金、缺技术、缺销路等核心问题,打通农特产品进城“最后一公里”。
在谈到电商如何助推乡村振兴时,她说:“作为仫佬山乡的一家电商企业,我们将通过政府的支持和自己的努力,打造罗城特色农业品牌,引进国内销售平台,把罗城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同时吸引更多的脱贫户参与现代农业产业,使更多的脱贫户在家门口就能创业就业,实现致富增收,巩固脱贫成果,为助推仫佬山乡的乡村振兴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如今,罗城的富硒大米、天河糯玉米头、野生灵芝、香菇、木耳、红心猕猴桃、百香果等土特产插上电商的翅膀,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各地。
二
“我加了第一书记的微信,进了‘第一书记帮您找工作’的微信群,找到了一份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感谢第一书记搭建的这个平台。”近日,在一家电子科技公司上班的廖金美高兴地说,喜悦之情显露言表。
廖金美是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大石山区搬迁到该县城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仫佬家园”居住的搬迁户。由于疫情影响,全家宅在家里,没有什么收入,但日常开支不能少,心里很着急,很想找到一份相对稳定而且又能顾家的工作。后来,她被拉进了“仫佬家园”社区第一书记梁潇丽建立的“第一书记帮您找工作群”,在群里见到群主发布的位于该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仫佬家园”社区内的一家电子科技公司的招聘启事,她按照要求报名并应聘过关,成为这家电子公司的一名新员工,如愿找到自己想要的工作,对第一书记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这是罗城县城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仫佬家园”社区第一书记梁潇丽用心帮助搬迁群众找工作、促进脱贫群众实现“搬得出、住得下、能发展”目标的一个缩影。
“在社区,我通常接到一些家庭闹矛盾的来电,要求我们去调解。”梁潇丽说,罗城“仫佬家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属无土安置,移民搬迁群众的收入主要靠就近就业或者外出务工。如何解决群众就业问题、稳定群众收入,成了摆在罗城易地扶贫搬迁管委会及社区面前的一道难题。
为了尽快帮助群众找到工作,梁潇丽积极协调、引导、服务“仫佬家园”社区内的扶贫车间,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尽快复工复产。目前,“仫佬家园”社区内的电商公司、电子科技公司、皮具厂和服装厂相继正常生产,吸收移民搬迁群众就近就业。
“现在最难找工作的就是那些大龄人员,我跟企业谈条件,必须青年老年同时接纳,一些答应了我的条件。”梁潇丽说,在帮助“仫佬家园”社区内的扶贫车间(企业)正常生产的同时,她还与区内外特别是对口帮扶罗城的广东深圳用人单位保持紧密的联系,随时随地掌握第一手用工信息,及时为找不到工作的人员提供就业岗位,尽努力让辖区内的无业人员都能充分就业。
“人家不懂得我梁潇丽,但一定懂得第一书记,所以我起了‘第一书记帮您找工作群’这个群名。”经过梁潇丽对接联系,先后向广东等省外输出劳动力300多人,向罗城县内企业输送150多人,开发公益性岗位安排129人就业。
三
覃凤琼是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小长安镇民族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主任。带领当地群众种植茶辣(当地群众对传统中药材吴茱萸的俗称)脱贫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的故事在仫佬山乡广为流传。
覃凤琼出生在罗城天河镇的一个山旮旯里,那里难觅寸土,大山阻隔了外面的世界。1996年,16岁的覃凤琼随家人搬迁到小长安,同四把、天河、乔善等乡镇大石山区的70多户群众,分为3个移民组安置在民族村。
当时,安置点还是一片荒坡。勤劳是山里人的本色,覃凤琼同乡亲一道,在坡岭上围起工棚,开垦荒地,种植沙田柚,几年下来,这里郁郁葱葱,成为果场。
覃凤琼的5亩沙田柚于2001年开始挂果,当年卖果收入2800元,这是她的第一笔大收入。
2004年,覃凤琼夫妇租地种了35亩甘蔗。自己种、自己砍、自己拉,早上六点出门,晚上八九点回家,两人拉着牛车,星行夜归,在地里拼死拼活,一年下来,全家能挣个几万元,日子慢慢好转。
2011年,有外地老板在当地种茶辣,长势很好,但价格低迷,气得他连根拔起,改种其他经济作物。
“他不要,我要!”覃凤琼从中看到机会。民族村果场土质以沙石为主,种甘蔗、沙田柚的成本和技术含量高,但种茶辣却天然合适。覃凤琼和果场一组的梁仁富等人一起,把外地老板丢弃的茶辣搬回果场种植,并扩大种植规模。
随后几年,茶辣价格逐渐向好,当年被丢弃的茶辣成了“摇钱树”。2018年,梁仁富仅卖茶辣干籽就收入30多万元,卖种苗收入40多万元。这几年,覃凤琼夫妇也因茶辣鼓了腰包。
群众见种植茶辣有奔头,纷纷跟进。2015年,覃凤琼牵头成立了飞凤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108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7户,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2019年,收获茶辣25.5万公斤,产值达1000多万元。
茶辣的丰产期可达20多年,漫山遍野的茶辣给了民族村移民群众更多的底气,家家户户建起了小洋房,日子越过越红火。
从当初懵懂茫然的山妹子,到远近闻名的经济能人,覃凤琼的人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变的是她每天依然努力奋斗,带领群众向着更美好的明天前进。
在仫佬山乡像罗翠美、梁潇丽、覃凤琼一样的女能人还有很多。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她们忙碌奔波,努力奋战在乡村振兴第一线,把自己的一腔深情写在仫佬山乡的乡村大地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诠释责任担当。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复兴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幸福梦。如今,在仫佬山乡的大地上,人们正奔忙在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上,奋力谱写着民族团结进步和仫佬山乡巨变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