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喜迎妇女十三大 巾帼奋进新征程 PDF版下载

栏目:牢记嘱托 追梦奋斗

版面: 喜迎妇女十三大 巾帼奋进新征程

贵州黔西化屋村苗绣车间负责人杨文丽

让藏在“深闺”的苗绣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杨文丽(中)进行电商直播,将苗绣推向广阔市场。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峰

    □ 吴锡萍

    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坐落于笋子岩下。顺着蜿蜒的公路驱车前往,当一排排整齐的白色小楼映入眼帘时,就已到达目的地。杨文丽的苗绣刺绣扶贫车间位于小白楼前的广场上,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到达时,身着苗族便装的她和几名绣娘正坐在车间里埋头工作。

    返乡逐梦:苗绣带来好生活

    杨文丽是黔西市一名土生土长的苗族姑娘。从小时候起,她的衣服都是妈妈亲手制作、绣好的。“在苗寨生活,绣花是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手艺,是每个女孩子必备的技能。”杨文丽从小耳濡目染,自小就喜欢钻研苗绣,练就了一手苗绣好技艺。

    高中毕业后,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杨文丽没有上大学,而是外出到沿海城市进厂务工。杨文丽说:“尽管在外务工挣得多,但心里总是想着刺绣这件事。”

    一次偶然的机会,杨文丽进到一家绣花厂工作。第一次接触机器绣花,杨文丽被震撼了:“手工刺绣虽然精美,但耗时多、产量还不高,机绣可以弥补这些不足,还可以绣各种花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杨文丽熟练掌握了绣花机的操作。与丈夫商量后,两人筹钱购置了一台二手刺绣机,返乡创业。

    回乡后,杨文丽先是开办了家庭小作坊,跑遍了相邻县城、乡镇找订单,并赶集摆摊售卖产品。2019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杨文丽和丈夫在化屋村成立了黔西市文丽蜡染刺绣有限公司。

    杨文丽说:“我们回乡创业,不只想要挣钱过好小日子,还想通过刺绣来帮助更多像我一样的妇女就业,想让我们这儿的小孩不再当留守儿童。”为此,杨文丽一边免费为绣娘们培训刺绣技术、绣花机操作,一边向外接单,保障大家有活儿可干、有收入可拿。

    感念党恩:苗绣成为热销品

    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化屋苗绣扶贫车间,了解发展特色苗绣产业、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等情况。当时,苗绣扶贫车间负责人杨文丽正和绣娘们埋头工作。

    杨文丽微笑着回忆两年前的情景:“远远看到总书记的身影,刚开始还以为自己看错了,直到他走进车间,我才回过神来,竟然真的是总书记来了!”

    回想起那天的情景,杨文丽依然激动不已:“总书记特别亲切,问了我们一些家常。我向总书记介绍了扶贫车间的情况。看到我们的产品后,总书记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他说这话时,我正站在他身后,听得特别清楚。我得到了极大的鼓励,觉得自己必须要把苗绣这个产业做好,真正帮助这里的老百姓就业。”

    一时间,苗绣引起了极大关注,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苗绣订单应接不暇。

    “苗绣一下成为最火商品,许多过去不愿意干苗绣这门活计的年轻人纷纷返乡,开始重视自己家乡的苗绣文化,并重新‘吃’起了手艺饭。”杨文丽心怀感激地说,“总书记的关心关爱让大家越来越关注苗绣,年轻人越来越愿意传承这门技艺。”

    创新求变:苗绣焕发新魅力

    总书记说的“传统与时尚”一直在杨文丽脑海里回响。这几年,为了改进创新,把苗绣这门传统技艺与时尚巧妙结合,她不断外出学习、请教老师,尝试创新。

    思路一变天地宽,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彻底打开了杨文丽的发展思路。从绣片到服装、从单一加工到私人订制,杨文丽一直在设计上下功夫。除了精心打磨传统的纯手工刺绣精品,她一直在设计上求新,并结合市场需求推出一些精巧、平价的苗绣产品,不断拓宽产品销售面。

    2021年6月,杨文丽组建了苗绣设计团队,将传统与时尚巧妙融合,不再局限于生产民族服饰,而是把刺绣蜡染融入抱枕、钥匙扣、衬衣、T恤等各类文创产品中。同时,杨文丽还积极探索线上销售,在直播平台专门开设了文创直播间,利用线上线下同步销售的方式,真正让藏在“深闺”的苗绣走出了大山,走向了世界。

    如今,杨文丽不仅扩建了1600平方米的苗绣车间新厂,还带动了一批返乡创业的绣娘。苗绣成为这个山乡小村里最有生命力的产业。“未来我希望培育出更多优秀的绣娘,更希望有一天,我们的苗绣作品在巴黎时装周进行展示,让刺绣蜡染这样的苗族传统文化成为世界艺术。”杨文丽说。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