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风采 PDF版下载

栏目:牢记嘱托 追梦奋斗

版面: 风采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

牢记殷殷嘱托,让莫高精神代代相传


    樊锦诗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袁鹏

    “敦煌本来就是多种文化交流汇合的地方,今天,有那么多国家和各省的嘉宾、代表都来到敦煌,再现了这个盛况。我希望甘肃省进一步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推动甘肃文化更好发展!”

    在不久前刚刚结束的第六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上,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在接受采访时说。在当天的开幕式上,当85岁的樊锦诗步入会场时,现场嘉宾和代表们用长时间的掌声表达了对这位老人的无限敬意。

    从1963年北京大学毕业来到敦煌研究所工作,樊锦诗在敦煌守护了60年。60年间,樊锦诗致力于石窟考古、石窟科学的保护和管理研究工作,在敦煌莫高窟的保护研究工作中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敦煌女儿”“敦煌保护神”。

    在敦煌研究院有一尊樊锦诗的雕塑,生动展现了她初到敦煌时的情景。时光荏苒,当年风华正茂的女大学生已经成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岁月可以改变容颜却无法磨灭一个人心中的追求和信念,樊锦诗用一生践行了守望敦煌的夙愿。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赴甘肃考察,首站就来到敦煌莫高窟。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主持召开的座谈会上,听取了专家学者关于文物保护、文化传承、文明互鉴的意见建议。在这次座谈会上,樊锦诗向总书记汇报了敦煌文物保护的相关情况。

    一个多月后,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向“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樊锦诗颁授奖章。

    那一刻对于樊锦诗而言,沉甸甸的勋章不仅是对她个人成就的肯定,更是总书记对一代代敦煌莫高窟守护者的褒扬与肯定。

    “总书记对敦煌的关心关怀让我倍感温暖。”樊锦诗说。

    2015年,樊锦诗担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从一线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她,心中却一刻没有离开过敦煌。在不少论坛、学术活动的现场,人们依旧不时可以看到樊锦诗瘦弱的身影,她仍在为莫高窟的保护研究工作建言献策、殚精竭虑、奉献余热。

    2023年7月10日,“‘樊锦诗星’命名 樊锦诗基金设立暨樊锦诗从事敦煌文物工作60年座谈会”在敦煌召开。相关负责人为樊锦诗颁发了“樊锦诗星”命名证书,用以褒扬她为中国石窟考古与保护作出的杰出贡献。仪式上,樊锦诗向敦煌研究院捐赠1000万元人民币,由这笔捐款设立的“樊锦诗基金”将用于敦煌研究院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建设。

    樊锦诗表示:“敦煌是我的事业,也是我的第二故乡。服务敦煌是我终生的夙愿,莫高窟是值得奉献的地方。一生能以自己的所学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这是我的幸运。”

    自觉地肩负起文化使命,做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创新者,让莫高精神代代相传,樊锦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敦煌莫高窟博大精深、厚重宽广,作为敦煌研究院的一员,一个文物保护工作者,我有责任去弘扬、讲解、展示它!”樊锦诗说。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