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丽婷
“90后”中国妇女十三大代表张宸赴京参会,打开她的行李箱,竟然有一袋馒头,一袋动物模样的面花。张宸介绍说:“面花是河北沧州传统面食,有鸡、鱼、大象、葫芦等图案。逢年过节,人们走亲访友互相交换面花,换出百种花样,尝到百种味道。”
“这是用旱碱麦做的,到北京开会给姐妹们分享一下,也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我们的旱碱麦又喜获丰收啦!”张宸“透露”着她的小心思。
2013年,张宸大学毕业后“逆行”返乡创业,回到沧州市沧县兴济镇赵庄子村当起了新型职业农民,现任沧县鑫翰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对于脚下的这片土地,她再熟悉不过。
“小时候,父母总是起早贪黑,风吹日晒,一年到头特别辛苦,每亩打100多公斤麦子,就是了不得的丰收年了。赶上天气不给力时,打的粮食还卖不上投的本钱。为啥种地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就因为咱这块是盐碱地,种粮产量低、收益小。”
沧州市地处渤海之滨,土壤盐碱化程度高,有大片的中低产田和盐碱荒地。
上初中时,张宸对农业产生了兴趣,一有空就津津有味地阅读农学方面的书籍。2009年填报高考志愿时,当班里许多同学还在为选择专业犹豫不决时,张宸不假思索地填上了河北农业大学植保系。“坚定选择农业,这就是我的未来”。
回乡后,张宸在赵庄子村流转了几百亩土地,连续几年试种旱碱麦。“要想确保稳产、增产,选对种子很重要。”这些年,为了最大限度挖掘盐碱地的增产潜力,她试种了多个品种的小麦,然后进行比对。“赶上稍好的地块,风调雨顺,亩产475公斤没问题。”
雨养旱作是旱碱麦主要的生产方式,故称之为“旱碱麦”。
独特的种植条件和较低的产量造就了沧州旱碱麦独一无二的品质。
“我们沧州旱碱麦籽粒饱满,光泽透明。由其磨制的面粉性松散、不粘手、韧性强、耐蒸煮;其制成品色泽白净、口味香甜、富有嚼劲。”张宸夸赞着家乡的特产。
“和面后,将面团按进面花模子里,用手一点点平整边缘和花底,不留有一点儿手印,才能把模子摔打在操作台上搕出花。蒸锅、打点、回晾……18道工序呢!”张宸介绍面花的制作。
2023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沧州考察时,了解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等情况,并作出重要指示,“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我国除了沿海地区,东北松嫩平原、内蒙古河套地区、新疆地区等,都有大片盐碱地。要在已有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努力,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
“总书记关注旱碱麦、关心百姓粮食生产,给予我们莫大的激励和鞭策。”为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鑫翰合作社围绕旱碱麦全产业链开展技术攻关,与沧州市农业农村局、沧州市农林科学院、河北农业大学筹建旱碱麦研发平台。
鑫翰合作社在沧州托管土地5.3万亩,通过一系列措施,有效降低了盐碱化程度,将低产地改造成“吨粮田”。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张宸说,未来将继续努力,推广耐盐碱作物,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同时,结合智慧农业方面的技术方法,在旱碱麦示范种植区实现全过程机械化率达到99%以上,力争实现旱碱麦全程种植的机械化、智能化和无人化。“用良种种好粮,让盐碱地变成大粮仓。”张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