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张凌漪 程浏可
10月23日晚,6位代表亮相中国妇女十三大代表与媒体见面会,讲述她们出彩人生故事。
她们中,有扎根乡村振兴一线的巾帼新农人,有破译古人类基因密码的拓荒者,有护理一线的白衣天使,有在全职妈妈中建起组织的“娘家人”,有为推进“一国两制”在澳门行稳致远作出积极贡献的“老会长”,虽然岗位不同,经历不同,但她们都在自己的领域展现着“半边天”风采。
34岁的陈雨佳代表,是黑龙江省宁安市玄武湖大米专业合作社的销售经理,也是一名返乡创业女青年,大家都亲切地称呼她“种米姑娘”。
2015年,陈雨佳放弃稳定的工作返回家乡,怀揣着热爱家乡的赤诚之心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勇创新业。
见面会上,留着利落短发的陈雨佳拿出一张“粮票”向大家介绍他们创新推出的“粮票定制”模式——为了让客户放心认种,不论当年水稻长势如何,合作社都会按往年平均亩产量为客户提供优质大米,即使欠产,也会补足。所产稻米由合作社替客户储存,且存稻不存米,大米随吃随打,保证客户一年四季吃的都是新米。这种销售模式被陈雨佳形象地称作“粮票定制”。
“未来,我希望能带领更多年轻姐妹筑梦乡村、筑梦田野。”陈雨佳说。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付巧妹不断探索的问题。
开发创新古DNA技术,专注探索人类起源与演化问题……付巧妹带领平均年龄只有三十几岁的团队取得了许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技术创新与科研成果,为修正和细化人类起源与演化作出中国贡献。
“80后”的付巧妹,以自身经历激励着同她一样的女性科研工作者。“虽然我们在科技行业会遇到一些隐形的‘挑战’,但如果是自己认定的事情,就要坚持下去,不要被外界所干扰。”付巧妹说。
“澳门妇幼工作取得的成就,离不开祖国的关心和支持。”73岁的澳门妇女联合总会永远会长贺定一代表感慨地说。
“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推进‘娃娃们’的爱国教育,让他们感受到祖国的伟大,润物细无声地从一件件小事中养成爱澳爱国的精神。”贺定一说。
担任安徽理工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党委副书记的夏晓丹代表,曾是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日间医疗管理中心护士长。
到学校工作之前,夏晓丹在临床一线工作了15个年头。在新冠疫情发生后,夏晓丹主动加入安徽省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和战友们在武汉征战了61天。
夏晓丹分享了她在做护理工作时的两把标尺——患者是否安全和患者是否满意。她说,做好护理工作的秘诀很简单,就是用爱心、细心、责任心照顾好每一位病患。“在临床工作中,我看到老百姓的笑脸更多了,生活品质更高了,心里很高兴。”夏晓丹说。
“这些年,我们不仅把重新修订的《村规民约》10条刻在最显眼的廊桥广场石碑上,还要求家家户户把自己家的家风家训挂在门口,将守约情况列入季度评议,接受村民监督;只要违反约定,就要在廊桥广场上予以公示。”浙江省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党总支书记、妇联主席姜丽娟代表介绍村里加强家风建设的情况。
她兴奋地告诉大家,几年坚持下来,村里文明新风形成,更催生了新生产力,村民们见到每一个来下姜的外地人,都笑脸相迎、以礼相待。和山清水秀的景色一道成为下姜村最美的风景。
成立上海第一家全职妈妈妇联组织,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的林琳代表是见面会最后一位发言者。她告诉在场记者,4年前,在区、镇妇联的指导下,南翔镇全职妈妈妇联成立。4年来,组织成员不断增多,每次通过“认领任务”的方式开展活动。根据社区家庭需求,全职妈妈妇联分成家庭调解、社区公益、亲子阅读3个小组,一些全职妈妈甚至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证书。
现场,林琳还介绍了身上所穿的紫色旗袍,“在组织的支持下,一位全职妈妈创立了‘自有品牌’,这件旗袍就来自这个品牌。”她说,“如今,更多的全职妈妈从只关心家里的‘小天地’,到助力营造社区的‘大舞台’,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