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张凌漪
■ 乐丁
坐落于重庆市北碚区的朝阳小学,拥有150余年的厚重文化底蕴,一直以来秉承“良师兴国 学子振邦”的办学理念,坚持“今天的阳光少年 明天的优秀公民”的育人目标,以美育人,构建育人新样态,让美育成为必修课。
校园美育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底色
朝阳小学校长赵铭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学校构建了人文生态美育与自然生态美育活动课程体系,实施了美育活动课程教学实践研究,完善了其评价机制。在研学中带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以剧润心,以美育人。自2017年,学校开设了儿童剧场创意社团课程:儿童创意川剧社、心理剧场、绘本剧场、童话剧场等。在制作道具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手工制作过程中用手、用脑、用心感知美、认识美、体味美。师生们共同以学习者的身份,协作创编剧本,创新表演方式,创设环境氛围……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快乐、自由的学习者、实践者。此外,学校每年都邀请重庆市曲艺团进校园,让孩子们感受曲艺之美,深入领略传统文化。
馆校联动,以美化人。学校借力博物馆、科技馆等优质公共教育资源,形成富有特色的“博物馆+”教学模式,拓宽学生知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在深度、广度上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
将课堂搬到博物馆里。学生苟馨语在参观重庆市自然博物馆后说:“收获很大,尤其是看到了语文课上学习的原始中华龙鸟,特别兴奋。”她和同学特地在恐龙厅里找到这块化石,认真观察了课本上关于原始中华龙鸟的特征。“见到实物后,留下了更深的印象。”她说。
为学生打造多彩展示平台
“孩子们,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请大家试着画画图、举举例子或者动手做做实验来证明你的想法。如果有疑问也可以找老师帮忙。”课堂上,邵林老师用少量语言引导,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多体验、多发现、多思考。邵林表示,老师要了解学生的思维,提供适宜的活动机会,耐心鼓励,让学生表达心得感悟。
美育是灵性的教育。学校要求每位教师专注于自己的学生,用心了解和发现孩子的长处,发掘孩子的潜能,引导学生表达自我。
基于故宫丰富的美育资源,学校开发了适合小学生审美意趣的“二十四节气微课程”,设计了档案袋式美育活动评价单。让浸润式、体验式、自我引导式的教育主流模式走进课堂。学校号召家庭和社会一起了解二十四节气中的气象意义、物候特点、经典诗词,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滋养彼此。比如,老师和家长共同引领学生了解秋分“平分秋色”之意,学生们用心感受着丹桂飘香、蟹肥菊黄和丰收的喜悦,擅长绘画的学生挥笔画下红艳艳的辣椒、黄澄澄的玉米棒子、紫褐色的板栗;擅长书法的学生执笔写下“秋分雷自合收声,白露明朝忽震霆。怪得坐中惊欲倒,邻墙老柳碎中庭”。擅长动手制作的学生拾起一片秋叶,做成一页书签试图留住一缕秋。
朝阳小学的大美育实践探索,将美育融入德育、智育之中,引导发现身边的美,体验多种形式的美感和丰富的情感,以人间与自然之美滋养孩子的心灵,从而培养起他们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