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务委员李婧和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校长助理孙希延做客中国妇女十三大代表面对面栏目,讲述她们扎根科研一线、书写奋斗人生的故事。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来到代表面对面中国妇女十三大访谈。今天来到我们直播间的两位代表是两位科学家:一位是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务委员,南极天文与射电天文研究部主任李婧代表;一位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校长助理,桂电南宁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孙希延代表。先来问一下孙希延代表,您是一位“追星者”,在北斗领域深耕了20多年,您能谈谈当时是怎么和这个行业结缘的吗?
孙希延:2003年,我还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读博士,当时刚立了一个项目叫作中国区域性导航系统。因为感觉这个课题比较神秘,所以就毫不犹豫选择了它,我认为将来应用会非常广泛,所以觉得这种探索很有意义。当时我的专业是天体物理下面的一个二级学科,叫天文技术与方法,主要围绕卫星导航做一些相关的工作。
主持人:李婧代表您是在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工作。天文台在普通人眼里好像就是观测天上的星星,您能介绍一下具体做哪些工作吗?
李婧:其实我跟孙希延代表的专业差不多,我是射电天文技术与方法领域,一直致力于中国空间站太赫兹探测模块的探测器的相关工作。天文台科研人员的工作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天文科学的研究,是针对不同的天体或者说宇宙演化当中的不同过程。另一种则是天文技术与方法,如研究观测的设施、观测的技术、观测的仪器,是对天文科学开展的一种支撑。
主持人:天文对您最大的吸引力是什么?
李婧:因为我本人的工作是做天文技术的,仰望星空的时间很少,反而脚踏实地的时间更多,因为我要做芯片,所以很多时间需要泡在实验室里。天文学最吸引我的一个地方,是它对我人生观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当生活中遇到困难,我就会想到,在浩瀚的宇宙当中地球又是何其的渺小,每次拿着望远镜研究星星,就会豁然开朗。
主持人:孙希延代表您在北斗行业研究了这么多年,在研究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什么瓶颈?
孙希延:因为我们要建立独立自主的卫星导航系统,所以在建设过程中就会受到很多国外的制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解决一系列“卡脖子”问题,也要克服许多技术瓶颈,比如卫星导航定位要实现三维的定位,在城市里面有高楼的情况下,定位就会困难。当时我们团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找北大一起攻克难关,用气压测高的方法去辅助卫星导航解决测高的问题。
主持人:支撑您和您的团队一直这么努力的动力是什么?
孙希延:每一个北斗人都有很强的家国情怀,因为它不但涉及我们自己,还会涉及国家安全问题,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
主持人:我听说李婧代表曾经在4800米的青藏高原上和团队一起做科考,当时适应那样的环境吗?
李婧:说起这个我还有点小骄傲,在刚刚过去的国庆节,我们团队有七八个成员在海拔4800米的地方连续工作了十几个日夜,实现了我们国家本土的亚毫米波的中性碳原子谱线的首次观测。对于女性来说,可能生活上还是会有一些不方便,那里是无人区,条件也比较艰苦,对身体是个很大的挑战。
主持人:孙希延代表有过类似这样的工作经历吗?
孙希延:我也需要去一些比较偏远的地区,如西南地区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多发的地方。但我的一个代表性成果就是北斗在地质灾害领域做到了精确的预警,这让我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主持人:请问两位代表,作为女性科技工作者,您认为在科研工作中的女性有什么特质,在工作中如何体现女性力量?
李婧:我觉得女性的韧性在科研领域是很大的优势。虽然科研工作有很多挑战和困难,但是真的能在科研领域坚持下去的女性,一定会有足够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更能坚持和钻研。
孙希延:女性还有一个非常大的优势就是细心,对于新技术会非常敏感,更加心无旁骛。我觉得从事科研工作也是一种修心,让人更专注于一件事,对我来讲,每次到实验室里,都是最踏实最幸福的时刻。
主持人:两位代表对年轻女科技工作者有什么寄语?
李婧:我觉得第一点还是要努力,让自己有实力和储备,有底气去作出选择。其次,一定要听从自己的内心去选择你想做的事情,要用努力积攒实力。
孙希延:我觉得科学也是一条非常孤独之路,如果女孩子要选这条路,一定要心无旁骛,勇往直前,不负韶华。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高越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