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要闻综合 PDF版下载

版面: 要闻综合

上海市虹口区安丘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雷国兴

让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


    雷国兴展示智能垃圾厢房。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程浏可

    2018年1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上海市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考察。“当时我非常荣幸地站在总书记右手边汇报工作,总书记强调,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同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说起5年前与习近平总书记的交流,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安丘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雷国兴依然难掩激动的心情。

    雷国兴清楚地记得,那天上午,她和几位社区党员、团员正在党群服务站讨论垃圾分类工作,就在这时,习近平总书记缓缓走了进来。“我们所有人都兴奋不已,大家都热烈鼓掌。”雷国兴回忆道,“总书记亲切地与我们在场的每个人一一握手。他的手宽大厚实,从掌心传来的温暖顿时缓解了我内心的紧张。”

    “得知我们正在交流社区推广垃圾分类的做法,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感兴趣,仔细询问有关情况。”雷国兴回忆道,当时一名年轻人介绍说公益活动已经成为新时尚。“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习近平总书记说,垃圾综合处理需要全民参与,我关注着这件事,希望上海抓实办好。

    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催人奋进。从那时起,雷国兴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紧抓落实、努力践行,在垃圾分类上做出新成绩。

    树理念 垃圾分类入人心

    谈及如何落实,雷国兴给了两个关键词:理念和行动。

    如何让居民将垃圾分类理念记心里、坚持做,雷国兴和志愿者们绞尽脑汁开展宣传。他们用快板书、顺口溜等各种各样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科普垃圾分类的知识和意义。雷国兴还带领志愿者们将垃圾分类宣传工作与“学习雷锋纪念日”等关键时间节点结合,紧锣密鼓开展宣传。

    “我们还把静态变成动态,让垃圾分类成为居民的生活乐趣。”谈及更多创意活动,雷国兴说出了自己的初心。“拾荒慢跑”将跑步与垃圾分类相结合,让居民们以分组比赛的形式在辖区内捡垃圾、分类垃圾,大家既实践了垃圾分类,还锻炼了身体。在垃圾成功分类所带来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中,居民的社会责任感随之增强。

    “小朋友们在宣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雷国兴特别提到,“我们组织小朋友开办旧物置换活动,摆地摊、玩转盘、‘套圈’学分类……小朋友被带动起来,家长们也更加愿意参与。他们和孩子一起改变习惯、养成习惯,我们的宣传工作也就事半功倍。”一个小朋友带动一个家庭,垃圾分类新时尚在不经意间也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带来新的助力,可谓以小支点发挥大作用。

    通过宣传,社区内垃圾分类氛围逐渐浓厚,垃圾分类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解难题 垃圾分类出成绩

    宣传的同时,实实在在的行动也有条不紊地开展。很快,雷国兴就遇到了难题:撤桶并点。“把原本的一些垃圾桶点位拿掉,涉及体量大,难免出现不同意见,我们要倾听每一份民意。”

    回忆起当时遇到的“头疼事儿”,雷国兴不禁感慨道,“我迅速召集各楼楼长、居民代表做调研、谈建议,经过大家几次碰头讨论,解决方案终于出来了。”接下来,党员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志愿者和热心居民绘制路线图,挨家挨户上门分发……慢慢地,大家越来越理解,垃圾分类工作也越做越顺畅。

    “有件事让我们每个居民都很感动。那段时间,小区里有一名女教师腿部受伤,上下楼很不方便。原本我们想上门回收她的垃圾,却被她回绝。为了不麻烦大家,她把垃圾分类收集起来,自己每隔三四天下楼扔一次,就这样坚持了三个多月。”雷国兴现在讲到这件事,依然很动容,“居民们很受触动!在这样相互感染下,垃圾分类氛围越来越浓郁。”

    雷国兴也遇到过一名十分不配合的住户,无论志愿者如何解释劝说,对方都不愿意分类垃圾。于是,雷国兴摘掉手套,拿着火钳,当面帮他将垃圾进行分类,并耐心地向他讲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经过一次次示范和劝解,雷国兴终于打动了他。“后来,这名住户成了我们的骨干志愿者!”雷国兴自豪地说。

    强动力 低碳生活新征程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上海的垃圾分类工作做出了一些成绩,志愿者们也总结了一些好的做法,所以我们就想给总书记写封信汇报一下。”雷国兴和垃圾分类志愿者们没有想到,总书记回信了。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给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我们将牢记嘱托,各方协同、精准施策、久久为功。”

    雷国兴和垃圾分类志愿者们用行动兑现了承诺,为解决“落地垃圾”难题,志愿者和中学生们一起做调研,摸底小区居民特点,从而针对房屋换手率高的情况推出了“迎新手册”,里面不仅包含怎么扔垃圾,还有社区食堂在哪里、东西坏了找谁修、装修怎么报备、组织关系怎么转等一系列便民服务信息。以“扔垃圾”问题为起点,一份“社区生存宝典”被大家合力打造出来,不仅让新住户很快融入,也让老居民内心更加温暖。雷国兴和志愿者们把工作做到了群众心里,不少居民主动要求加入志愿者队伍。

    “但是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并没有完全得到解决。”雷国兴说道,“晚归住户扔垃圾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于是,雷国兴再次动员志愿者们一起精准施策,设计出“24小时智能垃圾厢房”。该厢房由9名有设计背景的志愿者操刀,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广泛听取居民意见,经过八九版方案修改,最终落地实施。

    跟随雷国兴来到瑞虹二期已经建好的垃圾厢房,如果不是特别说明,记者甚至无法一眼看出这是“垃圾厢房”——贴心的“子母”洗手池、宽敞的休息长廊、顶部光伏发电板、互动电子屏……这里俨然是一个新晋“打卡点”。雷国兴介绍:“我们广泛听取民意,这里不仅可以24小时投放垃圾,还用光伏发电满足居民一定的充电需求。我们要从垃圾分类迈入低碳生活。”

    如今,这里的志愿者队伍已经有600多人,服务内容也已从垃圾分类延伸到全方位。“志愿者就是社区‘啄木鸟’,哪里有问题就去哪里解决。”雷国兴告诉记者,帮助打造微景观“生境花园”,设计“一米会客厅”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志愿者在基层治理中的独特作用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壮大的是志愿者队伍,打造的是低碳社区,提升的是基层治理能力。一段垃圾分类工作发展历程,浓缩了国家基层治理的大智慧。

    “以前家门里是我的家,如今整个社区都是我的家。”或许社区居民侯先生这句朴实而真诚的话就是对这段平凡而精彩工作的最高评价。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