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张凌漪
十月山城,秋风送爽,丹桂飘香。
从创新平台云集的西部(重庆)科学城到全部实现全自动化运行的车间,从首列中欧班列(渝新欧)的始发站到长江之滨的一座座小城、一个个村庄……巴渝大地,处处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行走其间,处处能感受到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自主创新促进提质增效
走进重庆市西部(重庆)科学城先进数据中心,机房整齐叠放的服务器内,不断有液体循环流动,整个服务器好似“浸没”在液体中。
“我们采用的是自主研发的全浸式相变液冷技术。”西部(重庆)科学城先进数据中心主任张自力介绍,这种“特殊”的液体名为电子氟化液,由于它的沸点很低,所以能够通过冷凝对服务器进行循环冷却。
张自力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这种技术的应用,确保了在提供强大算力、存储支撑的同时,把能耗也降到最低。目前,该系统PUE值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约30%。
作为推动重庆地区数据要素流通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落实国家“东数西算”工程的重要举措,目前,西部(重庆)科学城先进数据中心上架了5200台服务器,服务于政企等应用领域,为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算力支撑。
近年来,重庆市厚植科技创新沃土,科技创新取得积极进展,多措并举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在比亚迪“刀片电池”的首发地,也是全国最大的“刀片电池”生产基地——重庆弗迪锂电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配料、涂布、叠片、装配等工艺环节有序进行。产线集高自动化、高智能化于一体,每6秒就能下线一块“刀片电池”。上半年,该公司已实现产值110亿元。
在位于巴南区的重庆国际生物城,园区以智睿生物、博唯生物为龙头打造生物制药集群,已集聚项目100余个,协议产值超1000亿元。目前,该园区在研创新药物达到54个,24个创新药物进入临床,其中10个产品进入三期临床。
……
发挥独特优势,强化系统集成,持续做精做细,用好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促进科学、技术、工程深度有机结合……在广袤的巴渝大地,更多具有重庆辨识度的创新成果正在不断形成。
内陆腹地变身开放高地
往来通行的卡车、紧张作业的龙门吊、满载货物的集装箱……重庆市沙坪坝区的团结村中心站内,一片繁忙景象。
12年前,团结村还是另一番景象。那时,团结村站只是一个被农田围绕的四等小站,员工不过20余人。
2011年,中欧班列“渝新欧”首次全程运行,在重庆团结村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始发。
“以前从团结村站发出的列车最远行至广州,从没想过有一天会开到欧洲去。”12年前下达首发班列发车指令的时任重庆团结村站站长张信回忆起当年,仍十分感慨。
如今,中欧班列已从最初每月发一班,发展到如今每天发五六班。以团结村中心站为主要到发点,中欧班列(重庆)已建立“3+8+N”(3个主要场站、8个分拨中心、N个城市)集结分拨体系,稳定运行线路近50条,辐射40个国家100余个城市。
“现在,内陆重庆与沿线国家的联系愈发紧密,这几年搭乘班列出口到欧洲的货物,不仅有笔记本电脑等产品,还有液晶面板、集成电路等高附加值产品。进口葵花籽油等国外优质农副产品也搭乘班列,走上了老百姓的餐桌。”渝新欧(重庆)物流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说。
团结村站也已发展成为国际化的一等大站,有员工及装卸工600余人,年办理量提升至70万标箱。不只是向西的中欧班列,如今,向北的“渝满俄”、向南的陆海新通道、向东的渝甬等国内线路,都在团结村站始发。
团结村中心站的变化,也是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生动写照。近年来,重庆瞄准东南西北4个方向,统筹铁公水空四式联运,构建内陆国际物流枢纽,着力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2023年上半年,全市共实现进出口总额3582亿元。
“呜——”下午5点20分,伴随着几声嘹亮的汽笛,一列满载着重质纯碱、汽油机等货物的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从重庆团结村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缓缓驶出,奔向广西钦州港,再发往全球各地。
人畅其行、物畅其流,已从愿景变为现实。
绿色发展提高生活品质
10月10日,重庆市奉节县草堂镇欧营村,漫山遍野的果树已经结满绿色的果实,再过几个月,就将迎来丰收。
“今年天气还算不错,雨水适中,预计将比去年增产30%左右。”种植了5亩脐橙的村民易守财兴奋地告诉记者。
在易守财眼中,这样的生活放在10多年前,想都不敢想,“那时候进果林像下矿井,每次都是灰头土脸地出来。摘的果子上也落满了黑灰,像穿上了一件‘黑衣裳’。”易守财告诉记者。
2013年,当地环保部门依法关停了村头的水泥厂,也结束了欧营村“浓烟蔽日”的历史。
昔日灰尘漫天,如今橙香满园。奉节脐橙种植面积已达37.5万亩,年产量40.5万吨,年产值40.5亿元、全产业链产值超60亿元,品牌价值达到182.8亿元, 不仅畅销全国,还走出国门,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销往老挝、越南、新加坡、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地处三峡库区腹地的重庆,山环水绕,“扼守”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最后一道关口。近年来,重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打造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江水悠悠,顺流而下,自2020年巫山实施“宁江渡”生态修复项目后,在位于大宁河与长江交汇处 “江东嘴”的宁江渡公园,着力恢复原有山形山脉、修补山体创面、营造健康的三峡森林植被体系、完善消落带生态治理等。现在,这里从“荒坡”变成芳草如茵、绿水青山的网红地,吸引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打卡。
重庆梁平城区西南,静谧的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过去因发展水产养殖投入大量化肥,湖水发黑散臭。2015年,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获批试点建设,梁平区秉持保护优先、系统治理、科学修复的原则,因地制宜,打出“净水、治水、活水、养水”组合拳。如今,双桂湖完成美丽蝶变,正成为鸟类家园、市民乐园,每年冬季,上万只候鸟来双桂湖越冬栖息。
来自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的数据显示,今年1~9月,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保持Ⅱ类,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性和坚韧性不断增强,一幅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