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视点评论 PDF版下载

版面: 视点评论

女报记者对话江苏盱眙芦沟社区党总支书记徐玲、江西峡江南下村党支部副书记石玉莲

用真挚感情服务群众 用创新理念建设乡村


    徐玲

    石玉莲

    在乡村振兴一线,活跃着许多基层干部,他们不辞辛苦、辛勤付出,带领群众发展,奔向美好生活,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基层干部的务实担当和时代精神。

    近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邀请了两位来自基层的中国妇女十三大代表做客中国妇女报社,她们分别是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黄花塘镇芦沟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徐玲和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金坪民族乡南下村党支部副书记、妇联主席石玉莲,听她们讲述在乡村振兴一线巾帼建功的故事。

    记者:徐玲代表,您之前是辽宁舰的女舵手,也是中国首位航母女舵手,您曾说,乡村振兴,一个村居就是一艘舰,在乡村振兴实施的过程中,您是如何握准舵的方向的?

    徐玲:村书记在我的心目中更像是一个村的灵魂,也是这个村的决策者,怎么让这个村发展得更好,我们要向更多优秀的村去学习好的做法和政策,要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把工作做到实处去,解决老百姓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助推我们整个村向前发展。

    记者:说到掌舵,我听说石玉莲代表可以操纵无人机,一个人管1000多亩田地,还成为县里第一名无人机女飞手,您可以给我们讲讲其中的故事吗?

    石玉莲:这10年,我见证了农业机械从田里跑到天上飞,我们的农业作业用无人机喷洒农药,非常高效,1秒钟飞行8米,1分钟就能喷洒一亩农田,一个人操纵一架无人机就可以管1000多亩田,而且非常均匀,不会漏喷,完全智能化,操作非常便利,在手机上,就可以看到农药喷洒的位置。

    记者:在科技兴农的过程中,您遇到过哪些困难和挑战?

    石玉莲:种植水稻要面朝黄土背朝天,非常辛苦,我们天天都在想怎样才能让水稻种植轻松一些。有一次,我听一位江西农业大学的老师讲他们的一项新技术——直播种植,就是把种子直接播撒到田里,不需要育秧、插秧,我就特别的心动,回来后就开始在自己的田里做实验。但是种下去之后,种子长得有点慢,别人家的田里已经秧苗绿满了,我们家的田里还是光秃秃的一块,所以压力是巨大的。但是慢慢地就不一样了,我家田里的秧苗长得特别好。就这样持续种了三年,不仅产量好还轻松,乡亲们发现这是个好方法,把种子直接撒在田里,到时候秧苗就长出来了,省了很多功夫,所以村民们就跟我一起种植了。

    记者:您刚才讲到了水稻直播技术,这项技术是在哪里学到的?可以给我们讲讲当时的那段经历吗?

    石玉莲:这要感谢江西省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让我能够到江西农业大学去学习。在江西农业大学,除了上“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这些课程,还有机会学到大学里面其他的一些研究生课程、农技员的培训课程,还有机会到实践基地去,有时间到图书馆,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图书。通过向老师同学们学习,我知道光凭着敢闯敢干的精神是不够的,还得学会成本核算、经济核算、风险核算,还要寻找适合我们当地种植的东西。

    记者:徐玲代表,我听说您也一直在学习,您为了把村里的特色产品销售出去,特意向咱们带货主播学习,可以给我们简单讲讲吗?

    徐玲:去年疫情期间,我刚到社区工作没多久,发现有许多农产品滞销,我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后来接触到网络直播这个新兴产业,我们就引入了一个网红主播,向她请教怎么去做直播,还把她请到我们社区里来,跟我们共同推广销售农产品,让我们这里比较有名的特色农产品,插上互联网的翅膀销往大江南北。我们有一些热心的爷爷奶奶也参加了直播培训班。第一期培训班有32名学员,年龄最小的66岁,最大的82岁。培训结束后,学得好的爷爷奶奶们,我们就会帮他开通网络直播,每天告诉他要卖哪些产品,他不用说普通话,说自己的家乡话就行。而学得慢的爷爷奶奶,我们就让其他主播在前面卖货,爷爷奶奶他们在后面举牌子,我们会根据每一场的时间给他们付工费,共同来助推我们的乡村农产品销售。去年一整年,我们的农产品销售额有500多万元。到今年10月中旬的时候,我们已经销售400多万元了,在年底突破500万元大关应该没什么问题。

    记者: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全面推进,农村有了广阔的发展舞台。我想问一下两位,你们觉得在乡村振兴中作为一名基层干部需要拥有哪些技能?

    徐玲:我觉得更多的可能应该是用心用情,用真挚的感情去服务群众。我们村的老百姓经常说我特别接地气,我说我这个接地气应该是很正常的。他说不是,你是属于脸着地地去贴地气,我说怪不得我的脸比较大。所以说,只要用心用情地去跟村民相处,村民也愿意跟我沟通交流,这样才能把乡村振兴的步伐共同往前推进。

    石玉莲:我觉得作为村里的副书记,除了管好村里面日常的一些工作,给大家服务好,还要不断地学习掌握种植技术,去种植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农产品,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也能够吸纳大家。我们村有一些脱贫家庭的妇女,她们不太合适去创业,但可以在我的基地里面灵活务工,这样既能照顾孩子,还能赚取一份收入补贴家用。能够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我认为这是一个村里的副书记和妇联主席应该具备的能力。

    记者:未来5年,在增加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咱们将会有哪些实实在在的民生举措?

    石玉莲:我觉得除了把我们村民的心声上传下达,把大家组织在一起,让大家更加和谐团结,像一个家庭一样。还有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发展我们的特色产业。我这一次作为代表参会,认识到一些女企业家,我想把她们请到我们的村子里面来看看,探讨怎么样进行结对,实现更好的发展。

    徐玲:我也认识了很多优秀的姐妹们,也跟她们探讨和学习。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也会借助相关的资源帮助我们社区发展,下一步我们社区也要创立一个自己的品牌,走出一条符合我们社区的乡村振兴之路。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裘安 张凌漪 采访整理)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