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恒
近期,“中小学教师课外负累重”问题引发社会广泛讨论。不少自称中小学教师的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吐槽:除负责教学外,平时更多时间、精力都用来应对不属于本职工作的任务,如学校公众号更新、整理会议材料、各种App打卡等。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但处在教学一线的中小学教师却在承受着越来越重的额外负担。开会、接待、填表、迎检、写报告……繁忙的非教学任务就像一张“网”,困住了无数本应在三尺讲台尽显才华的教师们。可以想象,把大部分工作时间和精力都消耗在日复一日的琐碎中,教师还能有多少心力去提升教学能力、培养学生?又有多少人还能守住教书育人的初心?
前不久,河南一名“00后”小学女老师吕某疑似跳楼自杀的事件让“中小学教师课外负累重”这一话题更显沉重,该教师在遗书中称,任职学校工作太忙,像进了“牢笼”“喘不过气来”“每天提着最后一口气在工作”。她在遗书中“什么时候老师才能只做教书育人的工作?不幸福的老师怎么能教出来积极乐观的孩子呢?”的疑问让人既心疼又无奈。
造成中小学教师课外负累重的原因,一方面是权责不明确,千头万绪、纷繁复杂的一应大小事务,无论责任归属与否都得一线教师参与。如此负“重”前行,身心俱疲之下,毫无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教师如何能带动学生积极向上、一心向学?
另一方面,是掌握晋升、评优话语权的学校领导和相关主管单位“懒政”不作为和形式主义。教师成了任由驱策的员工,在本职工作必须干好的前提下,各种“花活”、任务也不能耽误。面对硬性摊派和迎检活动,教师也只能被动接受,因为无论哪方面搞不好,都会影响自己的职业前途和发展,而长此以往,教师的身心必然受创。
要破开困住教师的这张“网”,让教师回归教书育人的初心,必须剥离教师身上与教学任务不相干的事务,学校应明确权责划分,推动各项工作各归其位、各司其职,让教师在教学一线轻装上阵。而相关主管单位则应力戒形式主义,减少不必要的活动评比、教研培训,还教师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工作质量的好坏关系到中国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水平和民族素质提高的程度。因此必须给中小学教师“松绑”“减负”,才能让其安心传道授业解惑。当中小学教师能够轻装上阵,才能更好地培养祖国需要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