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崔安琪
近年来,非遗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一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进非遗领域,薪火传承,创新开拓,为非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青年力量。近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邀请“00后”非遗文化创业人王淑禾,讲述她和伙伴们的“拾遗”故事。
记者:在大学期间,你就参与了一些非遗公益项目,并开始创业,为什么会对非遗传承感兴趣?
王淑禾:我来自甘肃会宁,中国工农红军胜利会师的地方,这里拥有诸多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小,我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特别的热爱,小时候学画画常取材于这些美丽的文化遗产。
2018年,我在湖南大学读一年级时,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发起成立“薪火计划”公益组织,在两年多时间里带领团队走访非遗发源地137个,拜访传承人583位,从那时候开始,不断积累文化创意素材,并在家人和学校的支持下,开发了国学文化非遗、传统美术非遗等十大系列的非遗文化课程,招募来自全国各地的42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累计为全国城乡中小学授课数万小时,覆盖24个省(区、市),170余所学校。
在公益项目推进和执行的过程中,有机会学习如何聚拢和盘活资源、甄选人才、组建团队等。同时,我们还积累了海量宝贵的非遗数据,从2020年开始,我带领团队尝试挖掘其中可以和科技结合的商业化的价值,创业也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非遗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多样、覆盖面广,且有极大的挖掘价值。如今,很多非遗濒临断代。我希望通过科技加美育的方式,为非遗的传播贡献一分力量,让更多人感受非遗的美,呼吁更多人来保护、学习、传承和创新非遗。
到目前为止,我们将人工智能技术与非遗文化融合,打造了2000万参数量高质量规模数据集,实现了快速、低计算成本的内容创作能力,以及无损的、具有高可控性的模型压缩能力。
记者:作为青年创业者,如何创新发展,抓住新时代风口,赋予非遗传承更多时代价值和机遇?
王淑禾:当致力于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来释放国潮文化的源头生产力时,我们发现,文化背后真正的时代价值还未被充分挖掘,人工智能在国内的爆发点或许就来自于中华文化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明结晶、智慧结晶,我们希望能做出一款新产品,带着中华民族的声音走向世界。
在科技的助推下,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可能。中华文化有太多美好的形态、含义,通过借助科技的手段,它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将不断显现,并走向世界舞台,成为引领下一个时代潮流的旗帜。
记者:在非遗文化的传播工作中,女性是否具有一定的优势?
王淑禾:非遗文化中有很多门类都跟女性密切相关,比如刺绣、织锦等,女性天生就对其有亲近感,其中各类图案纹样,各种走线针法,女性对其的热爱无疑是天然的优势。
同时,女性在待人接物上表现得比较温和,具有说服力。非遗文化的传播和传承需要大量的宣传培训等工作。走进社区、走进校园、走进生活,各种场景的宣讲渗透,需要循循善诱,而女性温和的性格特点、沟通优势能得到更好发挥。
记者:您认为,女性创业者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如何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王淑禾:传统观念的影响是女性创业最大的挑战之一。由于传统观念和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女性往往被低估和忽视。因此,很多女性都有感受,在创业过程中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我们要善于抓住机会。
我认为,不论性别,在创业之前,都要对市场进行充分调研,制定好自己的创业计划。只有充分了解目标市场的需求、竞争状况和潜在机遇,有明确的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之后,才完成了创业路上的第一步。其次,要注重专业能力和技术的培养。女性创业者不管是在专业知识还是管理技能上,都要不断学习成长,做多面手。
再次,创业者要积极参加与行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和组织,拓展自己的人脉和朋友圈。通过建立和维护良好的职业关系,获得合作机会,得到良师益友的指导和商业资源的扶持。同样,寻找志同道合的合伙人非常重要,适合的合作伙伴不仅能共享资源,还能在关键时候共担风险和责任。
我相信,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女性要相信自己内心的力量,让自己发光发热,点亮创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