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经济女性 PDF版下载

版面: 经济女性

何以解失能老人“经济之忧”

——从“石景山经验”看长护险待遇保障制度设计


    北京市石景山区进行长护险政策宣讲。来源:北京市石景山区医保局

    北京市石景山区失能老人享受长护险养老照护。 来源:北京市石景山区医保局

    北京市石景山区失能老人在家中享受助浴服务。  徐阳晨/摄

    长期护理保险作为社会“第六险”,试点7年来已扩大到49个城市,迈入提质拓面阶段。2020年,北京市石景山区成为国家批准的第二批试点地区之一,经过几年的努力,石景山区已经探索出了符合本区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特色的长护险制度框架。近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联合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人员,共同对石景山长护险试点工作进行调研,推出长护险调研之“石景山经验”系列专题报道。

    ■ 杨晓奇 徐阳晨 和明杰

    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截至2022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达到2.8亿,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大约4400万。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下简称长护险),是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自2016年启动长期护理保险试点7年来,已经扩大到49个城市。2020年,北京市石景山区成为国家批准的第二批试点地区之一,经过几年的努力,石景山区已经探索出了符合本区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特色的长护险制度框架,为下一步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奠定了基础。

    待遇保障既“准”又“实”

    一直以来,石景山区从长护险基金筹付角度,都在极力触及“痛点”,将重度失能老人的迫切照护需求与待遇标准紧密衔接。

    “现在符合条件的老人每月可享受到3000元的待遇保障。”北京市石景山区医保局四级调研员、长护险工作负责人李强介绍,3000元的待遇包含了每月1044元现金补贴和12个小时上门服务,既考虑到老人们的实际生活支出,也兼顾了专业照护供给。

    同样,长护险支付降低了养老机构准入门槛。在石景山区,如果选择机构护理模式,失能老人将获得每月1890元护理补贴,可抵扣入住养老机构的部分护理费用,“相当于降低了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的准入门槛,使很多退休金不高的老人在入住养老机构时有更多选择,缓解了很多失能老人的焦虑、不安。”李强说。

    调研团队发现,在老年化程度较高的石景山,“一个老人照护另一个老人”的情况突出,高龄子女对失能老人照护更显力不从心。

    “我的母亲已经80多岁了,是重度失能,参险后我的照护压力减轻了不少。”家住石景山区枫香苑小区的李女士在“12个小时服务、32项内容”中选择了主要包括助浴、检测血糖、剪指甲、理发等服务。

    “我年事也渐高,再帮助失能的母亲洗澡,是极其困难的事。”让李女士欣慰的是,每周三个小时的助浴清洁服务,不仅让老人保持干净体面,还省去了一大笔开销。“如果自己找人上门助浴,要付400到500元一次。”李女士认认真真算了一笔经济账,她认为母亲参险后,实际减轻了家中近3000到4000元开销。

    “精打细算”背后的共情设计

    长护基金的“精打细算”,要从“源头”做起。

    调研团队分析全国数据发现,每人3000元的支付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属较高水平,支撑了资金结余有力、服务相对丰富,待遇支付灵活的稳固“三角”框架。“目前42万人参保,2400人享受补贴。”李强介绍,高规模参保和小范围保障形成的结余有力,是长护基金“能兜底”“兜好底”的主要原因。

    首先,体现在报销力度与灵活支付同步提升上。“3000元的标准,针对‘机构护理、机构上门护理和居家护理三种方式’,报销比例不同。”石景山区长护险商保经办人员介绍,机构上门护理和居家护理报销的比例较高,达到80%,个人支付20%,机构护理方式的报销为70%,个人支付30%。

    由此可见,政策指引明确,倡导和鼓励失能老人在家享受护理服务。“目前,区内85%以上仍以居家养老为主,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尊重养老传统,给予重点人群、重点需求更多倾斜。”李强介绍。

    大多数家庭选择“现金+服务”灵活搭配方式,内含“人情”因素。

    在调研中团队发现,居家养老的“空间感”十分重要。老年人更希望获得阶段性的、高质量照护陪伴。“如果一直是子女照护,他们的长期压力得不到缓解,选择定期上门服务,既保持了家人与照护人员的自由空间,也保证了服务质量高效、专业。”与石景山区医保局签约的护理服务机构北京千家日月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解释了机构上门护理和居家护理报销比例较高的原因。

    其次,石景山区的基金统筹设计,充分考虑了区域经济体量和社会渠道力量,保证了长护险直达基金服务民生的作用。

    据悉,石景山区在试点过程中,基金按年筹集,筹资标准为180元/人/年,由医保基金和个人按照5∶5的比例分担,而在实施方案中表述为通过政府、单位和个人缴费的方式筹集资金,筹资比例为4∶4∶2,同时接受社会捐助。按一定比例明晰出资责任,是维持长护险照护体系稳定持续运行的基础。

    “筹资比例一方面不能加重个人企业负担,重视社会认可度;另一方面也要实现全覆盖的持续性。”石景山区医保局相关承办人员表示,在调研中,一些年轻在职人员起初有抵触心理,但逐渐对缴纳长护险给予了理解。“他们的亲朋好友都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利好,自身也感受到‘老有所护’远期规划的重要性。”

    仍需攻坚的制度难点

    长护险作为社会“第六险”,已迈入提质拓面阶段,需打通“最后一公里”——统筹城乡问题。

    目前,石景山区长护险以“已缴纳城镇医保”为统一口径,覆盖本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暂不含学生、儿童)。但根据经办人介绍,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这部分居民,无法从医保基金中扣除他们的费用,只能由个人自主缴纳,导致城乡居民“参保难”“缴纳迟”“享受少”。

    “他们要么不参加,要么需要时才参保,不利于整个护理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石景山医保局相关人员指出,统计数据显示,城镇职工参保费用占基金收入比例超98%,城乡部分仍动力不足。

    如何弥补长护险覆盖“死角”?调研团队结合各地试点经验和实际情况,建议在支付设计上采取“渐进推广、分层纳入”方式,一是分级评定失能人群,划定最低及以上待遇,对重点保障人群给予补缴享受待遇。二是探索普惠化原则,在养老保险以外提供富有余力的“类长护险”护理服务。三是加强商业养老保险长护板块入市推广,政府提供适当补助。

    另外,如在石景山区居住未在本区参保的人员、公费医疗人员、重度失智人员等人群在推广长护险时也需要统筹考虑。

    强覆盖须筑牢资金“蓄水池”。在调研中,团队发现长护险出资对医疗保险基金依赖程度较高,资金来源仍显单一,建议进一步拓宽长护险集资面,如整合社会资金、引入福利彩票资金等。

    (作者分别为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老龄经济与产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老龄经济和产业研究所实习研究员)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